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迎新季】严建兵:在变化中勇毅前行

在变化中勇毅前行

——校长严建兵在华中农业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严建兵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讲话(学通社记者 高言曦 摄)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华中农业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我谨代表学校、代表校党委书记姚江林老师,向新入学的4935名本科生、5085名研究生和来自21个国家的留学生,表示由衷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向你们的父母亲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还要向专程来到狮子山出席开学典礼的新西兰林肯大学教务长Chad Hewitt、副校长Damian Lodge先生一行15位老师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

就在昨天,天安门广场见证了震撼人心的时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今天参加开学典礼的金梅林院士受邀观礼,她也是湖北省唯一的一位女院士。同学们,80年前,我们的先辈用血肉之躯抵御外侮,步枪与草鞋撑起民族的脊梁;80年后,高超声速导弹等诸多国之重器列阵亮相,见证着一个民族从落后挨打到科技强军的历史性跨越。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恰是对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在变化中勇毅前行”的生动注脚: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化是时代的脉搏,更是民族前行的力量。

当前,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人类正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同学们,你们的大学生活也从“变化”开启。大家离开家乡、告别亲人,来到武汉、走进华农,开启人生新征程。接下来,你们将面临学习方式、生活环境、社交圈子等诸多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不确定性,但也孕育着无限的可能。

同学们,站在这充满无限可能的起点,我们该如何在变化中锚定方向、锻造本领,让青春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我想首先要读懂环境之变,主动破局。当你们背着行囊走进狮山,就像从统一育苗的“温室”,踏入了自主生长的“试验田”。以前是老师推着走、解答已知题,你们是知识的接收者;而到了这里,则是自己找路走、探索未知题,你们要成长为问题的提出者、创新的实践者。大家很快会发现,没人再天天催着刷题,但老师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的门、各类社团、竞赛、实践的舞台,永远为主动的人敞开。

今年在毕业典礼上发言的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威同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从小就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像一株含羞草,总是安静地躲在角落,每逢重大考试,总会发挥失常。刚进实验室时,他连“为什么做科研”都答得支支吾吾。可他没等、没靠:课后泡图书馆啃文献,周末扎进试验田采样,遇到难题就追着老师问到底,硬是和“水稻如何耐高温”较了九年劲。最终,他找到水稻耐自然高温的关键基因,成果发表在《Cell》杂志。在今年毕业典礼上,他说“大学的进步,得靠自己找任务”——我想这正是应对变化的最好方式:与其被动适应,不如主动创造。

同学们,初入大学,你们或许会有迷茫,但请记住:有意义的改变,永远诞生于自主探索之中。像李威同学那样,把自主学习刻进大学日常,不仅从容应对变化,更勇敢引领变化,终将等到属于自己的抽穗扬花!

除了读懂环境之变,还要拥抱能力之变,敢于迎接挑战、主动求变。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谁能创新,谁就能抢占先机。但创新从不是凭空冒出的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专业、厚积薄发的智慧结晶。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比德尔对“基因如何影响性状”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博士阶段研究玉米遗传学,毕业后发现玉米过于复杂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博士后阶段便勇敢转向果蝇研究,在一次学术报告中,有人提醒他,果蝇也太复杂,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酵母,于是他再次转型去研究酵母,最终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而获得诺贝尔奖。到了65岁,他决定重新去回答研究生时未竟的课题,研究玉米性状遗传,证明了玉米单起源,平息了玉米起源的世纪之争。

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断求变的故事,为助力同学们应对变化、勇敢创新,学校也在主动求变。今年启动的“农业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简单说,就是在真实的农业场景里,从本科到博士可以一路跟着项目深入研究。每一位同学都将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懂信息技术,一位懂农业或生命科学,帮助大家把人工智能和农业、生物这些专业真正融通起来。

今年,学校响应国家重大需求,成立了生命科学交叉学院,就是要打破学院和学科的界限,成建制地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此同时,学校系统修订了202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大家能早进实验室、早入科研团队、早接触重大项目,在真实的研究情境中边做边学、边学边创。

同学们,创新其实并不遥远。正如刚刚发言的张飞老师所说,大学是探究学问的地方,保持一颗好奇心很重要。课堂上的一次追问:为什么植物在黑暗中会弯腰?能不能准确预测病虫害的传播路径?宿舍里的一场讨论:怎样把校园里的落叶转化成养花的营养土?如何用短视频科普现代生物技术?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创新的起点。记得2011年我刚回学校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去宿舍和生科院同学聊天,问了一个玉米田间性状调查的问题,激起了两位同学的兴趣,后来这两位同学大学期间就来到我的实验室围绕这个问题开展研究,并提出了创造性的方案,再后来这两位同学一个读了我的博士,另外一个出国读了博士,今天他们分别是国内两所一流大学的教授。请记住,华农的实验室永远为好奇的灵魂敞开大门,华农的试验田永远为敢想敢试的脚步留着空地!

我们还要坚守初心不变,以不变应万变。时代在变,热门专业会变,行业赛道会变,但无论外在如何变化,有一样东西必须牢牢守住,那就是“宏农学、扬国光”的初心,这是华农人代代相传的不变底色。今天来参加开学典礼的傅廷栋院士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在中国油菜产业发展史上,发生过四次重要的革命:甘蓝型油菜替代白菜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双低油菜育种和油菜多功能利用。这四次革命,全部起源自狮子山,产生自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和他的老师刘后利先生团队。傅廷栋院士的研究方向随着国家需求不断变化,但那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保障中国人的粮油安全”的初心,却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正是这样的坚守,让华农人的“热门”从来不是追风口的浮躁,而是锚定国家战略需求的笃定。希望同学们能从先辈身上汲取力量,建立起以变应变、以变求不变的战略定力,在变化中守住初心,在创新中坚守价值,真正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华农人!

同学们,未来你们可能会遇到各种“风雨”:第一次田间实验遇到连阴雨,精心培育的幼苗蔫了;第一次学术报告被评委追问得哑口无言,自信心受到打击;第一次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发现课本知识在复杂现实面前“水土不服”。这时候请记住,狮子山下的每一棵树都经历过风雨,却依然长得笔直;每一块试验田都遭遇过病虫害,却总能迎来丰收。真正的坚韧,不是从不跌倒,而是跌倒时能抓一把泥土站起来,知道下一次该如何改良土壤。

未来你们可能还会遇到各种“诱惑”:或许是沉迷游戏、熬夜刷剧的所谓“放松”;或许是背离学术初心、投机取巧的“捷径”诱惑;或许是披着“糖衣”、实则盯上你钱包的诈骗陷阱。面对这些,愿你们能像狮子山下深深扎根的树木,牢牢守住向上生长的方向。真正的坚定,不是从不心动,而是在每一次心动时,都选择了信念的方向。

再次欢迎同学们来到狮子山,开启一段新征程。变化是时代的考题,而你们是答卷人。希望当你们离开狮子山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以创新回应变革、以初心照亮征程的勇气和智慧,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途中,书写“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青春华章!

最后,祝同学们在华农学习进步、梦想成真!也祝来校的各位家长亲友返程顺利!谢谢!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