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行走云岭大地,深研国情社情
——园艺林学学院、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赴滇开展产业调研和国情社情教育活动

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徐行 通讯员 陈欣欣 杨子萱 宋竹平 侯鹏伟)7月8日至14日,园艺林学学院、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连续第六年组织青年教师赴产业一线开展产业调研和国情社情教育活动。按计划,今年暑期走进西南边陲——云南。

历时7天的行程中,青年教师们深入红色教育基地、科研院所、产业前沿、科技小院与特色种植基地,通过密集的红色教育、学术交流、产业调研等活动,体悟抗战精神与产业报国情怀,切身感受云南特色园艺产业发展脉动,学习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云岭大地的“行走课堂”中深化对国情社情的认知与理解。

铭记历史,悟抗战精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青年教师来到位于保山龙陵县腊勐镇的松山战役旧址,走进中国远征军雕塑群,重温这段血与火的历史,真切体会当年中国远征军在艰苦卓绝环境下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的抗战精神。

▲青年教师在中国远征军雕塑群,重温松山战役历史(记者 徐行 摄)

▲Robert M. Larkin教授观看雕塑群盟军方阵(记者 徐行 摄)

美籍教授Robert M. Larkin在雕塑群盟军方阵前驻足凝视。松山战役期间,美军航空兵“飞虎队”参加了松山战役,为中国远征军提供了空中支援和战术指导,并通过“驼峰航线”向远征军运送武器和物资,驰援中国军民。Robert M. Larkin教授认真了解雕塑群及其蕴含的深刻意义,向二战期间并肩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及其美国盟友致敬。他说:“这段历史不应被遗忘,它是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同仇敌忾、并肩作战的珍贵见证。松山战役的历史证明,美中两国并肩作战、同向同行就能战胜强大敌人。今天,我们更需要这样的精神。”

▲青年教师走进滇红活态博物馆,了解厚重滇红茶史(记者 徐行 摄)

滇红茶诞生于1938年的烽火岁月,在抗战期间换取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大炮和医药支持抗战胜利。“在国家危亡之际,滇红应运而生,肩负起‘换取外汇、支援抗战’的特殊使命。”踏入临沧凤庆县安石村的滇红活态博物馆,厚重的红色茶史深深触动着青年教师们。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讲述着凤庆茶叶的起源和历史、滇红诞生、滇红的抗日救亡、滇红出口创汇以及滇红的传承和发展。

“一芽一叶总关情,这片茶叶里沉睡着民族的脊梁。”青年教师郭飞现场分享感悟,“滇红茶承载着家国大义,它的诞生与辉煌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自力更生、团结抗争的生动写照,是科技工作者、产业工人和广大茶农以产业报国、共赴国难的赤子情怀的璀璨结晶。作为茶学科技工作者,这也激励着我以这样的精神,立足本职、服务国家,勇担时代使命。”

深入产业,解码“云花云果云茶”

云南特色资源禀赋,特色产业优势突出,青年教师深入产业一线,亲身触摸“云花云果云茶”的产业脉搏,探索产业潜力。

▲在昆明斗南国际花卉技术创新中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副所长贾文杰向青年教师作介绍(记者 徐行 摄)

▲在现代化温室大棚,青年教师了解百合花品种选育情况(记者 徐行 摄)

▲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青年教师现场观摩花卉数字化拍卖(记者 徐行 摄)

青年教师来到昆明斗南国际花卉技术创新中心,走进现代化温室大棚,认真观摩科研人员开展花卉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创新试验,并就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进行深入探讨。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青年教师认真观看高效透明的数字化拍卖流程,系统了解花卉智慧交易过程,对现代花卉产业的智能化、标准化管理产生直观深刻的认识。在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的斗南花市,缤纷色彩与馥郁芬芳交织,青年教师近距离观察花卉品类、价格波动与交易模式,并与花商、花农面对面交流,切身感受市场脉搏与消费趋势。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校长李进学校友与青年教师讲述“临沧坚果”蜕变的故事(记者 徐行 摄)

▲穿梭坚果“林间”,了解临沧坚果种植情况(记者 徐行 摄)

“临沧地处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属于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为坚果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在临沧蚂蚁堆乡一水村的坚果基地,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校长李进学校友与前来调研的青年教师讲述从“澳洲坚果”到“临沧坚果”蜕变的故事。坚果树层叠的绿荫下,缀满圆润饱满的青果,青年教师走到“林间”,沉浸式了解了坚果在当地从科学种植、精心管护到高效采收的全链条生产过程,并与村民杨克华亲切交流,聆听临沧坚果如何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已经挂果的临沧坚果(记者 徐行 摄)

2022年,华中农业大学邓秀新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入村入园,开展百万亩临沧坚果提质增效行动,破解了临沧坚果“不开花、开花不结果、结果不坐果”等一系列种植技术问题,为临沧坚果增产增收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近三年在他们的指导下,临沧坚果产量陡增300%以上,使坚果产业成为临沧地区的致富树和黄金果。

▲高黎贡山生态茶业董事长陈亚忠向青年教师介绍茶博园在古茶树资源保护和“茶旅融合”等方面的探索(记者 徐行 摄)

青年教师们还在高黎贡山茶博园,与高黎贡山生态茶业董事长陈亚忠交流,体悟她坚持“做一杯放心好茶,保护好一方绿水青山,让茶农生活富裕起来”的创业初心,了解茶博园在生态种植模式推广、古茶树资源保护以及“茶旅融合”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茶学系教师则结合自身研究专长,就茶树良种选育、精深加工技术升级、品牌文化价值挖掘等方向积极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2013年,倪德江教授来到这里,围绕茶叶新品种培育、栽培管理技术、智能化生产技术、茶叶新产品开发等开展研究,在合作中为企业制定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推广科技成果。十余年来,倪德江教授等用技术支撑高黎贡山茶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学习探索,共绘合作新篇

坐落于大理湾桥镇古生村的古生村科技小院是此次活动的重要一站。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考察古生村作出的“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切嘱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带领团队驻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古生村。2022年,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

▲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金可默老师向青年教师们作介绍(记者 徐行 摄)

▲青年教师与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和在这里驻扎的同学们作交流(记者 徐行 摄)

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金可默老师向青年教师们详细介绍了科技小院的发展历程与运行模式,并带领老师们分别到绿色高值种植科技小院、面源污染精控科技小院、洱海人文科技小院开展调研。青年教师还围绕科技助农、人才培养、校地合作等方面与科技小院负责人和在这里驻扎的同学们开展座谈交流。

▲青年教师在古生村的洱海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记者 徐行 摄)

站在洱海边,看到清澈的湖水,青年教师感悟着在科技小院十余年的努力下,生态环境实现改善、农民实现增收、农业实现绿色转型的深刻变化。

▲在热经所科研基地,国家柑橘体系云南柠檬综合试验站站长岳建强研究员向青年教师作介绍(记者 徐行 摄)

▲热经所副所长张翠仙(中)向青年教师介绍咖啡种植情况(记者 徐行 摄)

离开大理,青年教师一行来到位于保山潞江坝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科研基地,实地调研这片干热河谷特色农业的前沿阵地。热经所副所长张翠仙、国家柑橘体系云南柠檬综合试验站站长岳建强研究员带领大家参观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高效栽培试验区。

▲青年教师与热经所一线科研人员深入交流(记者 徐行 摄)

在座谈交流会上,青年教师与一线科研人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热经所在服务国家热区农业科技需求、支撑云南热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所做的系统性工作与面临的挑战,并聚焦咖啡、柑橘等云南特色优势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育种、栽培、采后等方面,提出科研合作与协同创新的探讨。

▲青年教师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学者开展学术交流(记者 徐行 摄)

为了加深与农业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学术科研等方面持续推进合作交流,青年教师还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学者,围绕学科前沿进展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我校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学者代表分别围绕各自研究方向,汇报了各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就云南特色园艺产业的发展与下一步合作进行了细致交流探讨。

“风景园林专业需深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以科技为支撑,保护生物多样性,激活乡土资源”,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青年教师黄滟表示,在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学习,让她有了更深思考。她说:“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发展模式展现了科技赋能传统农业与乡村景观的典范,为风景园林参与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提供了宝贵样本。作为相关专业老师,未来要用自己的专业真正服务于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我们风景园林人的智慧和方案。”

园艺林学学院林学系青年教师汪念谈到,云南省经济林产业非常发达,并十分具有特色,这些经济林产业的良好发展都离不开相关科研人员长期深入产区一线的科技攻关和技术指导。他说,此次实地调研让他认识到作为一名从事林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大学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多地深入产区一线,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深度结合,做能够落地的科研,培养产区用得上的人才。

“云南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以及服务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定位,是开展学院青年教师产业调研和国情社情教育的理想之地。”园艺林学学院党委书记龙健飞表示,青年教师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绿水青山间感悟“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使命担当,在边疆民族地区体察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红色教育基地汲取砥砺前行的精神滋养。他希望学院青年教师深刻理解肩负的时代责任,将学习调研中感受到的边疆情怀、生态理念、奋斗精神内化为立德树人、科技报国的强大动力,在服务“国之大者”中实现人生价值。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程运江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是一句空话,它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深深扎根于产业需求和民生关切。 这次云南之行,青年教师亲眼目睹了‘云花’‘云果’‘云茶’‘云咖’等特色产业的巨大潜力和面临的挑战,亲身感受了科技小院模式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力量。”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他殷切期望更多青年教师以此次活动为起点,瞄准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做好提前布局、超前规划,勇于走出实验室,深入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 将基础研究与技术推广、模式创新紧密结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自立自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

审核人:程运江 龙健飞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