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2025年全国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出征仪式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全国64所院校、百余支食品安全宣传志愿服务团将深入基层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和特色食品宣传、产学研对接等活动。这个已五次入选国务院“食品安全宣传周”方案的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是华中农业大学致力于培养食品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缩影。

2025年全国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出征仪式上,为武汉轻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江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团队(代表)授旗(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聚力“奉献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丰富食物”,聚焦粮食安全与生命健康等国家重大战略命题,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近年探索以“食”育人,构建”食•课”“食•践”“食•创”“食•语”的“四食”培养体系,培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工艺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食品专业人才。
重塑专业核心价值,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每年给新生上第一课,我都会讲‘食’字。‘食’,是‘人’加‘良’,食品行业是良心行业。”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徐晓云教授认为,食品人更加需要强调使命担当,以“食”育人就是在强化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塑造责任与使命、营养与健康、文化与传承、发展与创新等专业核心价值,她说:“既突出‘食’的专业核心又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能够面向国家战略需要的能力。”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举办“食光荟”师生交流活动,院长徐晓云与来自各年级的同学交流(通讯员 李明城 摄)
围绕以“食”育人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以食品专业教育为载体,深入挖掘食品学科育人元素,培养学生担当中国食品产业发展使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食品文化,涵育面向未来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构建科技与人文交叉的“食•课”体系、强化产科教一体的“食•践”基地、打造多主体联动的“食•创”空间、拓展面向国内外的“食•语”阵地。
其中,“食•课”体系的构建基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课、强化专业课、增开文化品鉴类课程,构建科技与人文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打造《食品营养》《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 和《食品工程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群,搭建专业基本原理构架,夯实专业基础;开设《食品环境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工艺学》《动物性食品加工学》《绿色食品生产原理与技术》《纳米技术和人类健康》 等专业技能课程群,构造专业理论实践桥梁,强化专业技能;增开《中国饮食文化》《吃的思辨》《葡萄酒文化与鉴赏》和《美食鉴赏与食品创新设计》等人文课程群,丰富专业的人文思想内涵,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王鲁峰副教授(团队)荣获第五届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本科生院 供图)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文素养的培养对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徐晓云表示,通过课程群的调整和拓展,形成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核心价值”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不仅建成了一批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等,相关专业教材也被 100 多所院校使用,更重要的是探索了新工科建设中现代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有效融入人文社科教育内容的新途径,“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提升学生在多元文化条件下独立思考的能力,寓思政于专业实践浸润式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题论坛(通讯员 张东 摄)
正是在以“食”育人理念的培养下,近年涌现出许多全面发展的食科人才。其中,2020届毕业生马全不仅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至浙江大学硕博连读荣获“竺可桢奖学金”,在校期间也作为小提琴手与爱乐乐团一起演奏,多次参加篮球赛事,曾获互联网+省级金奖1次,其他创新创业赛事奖项2项。
多元主体有效协同,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今年的春季学期,对于2022级本科生何石艳来说,意义非凡。成功荣获2024年"正大杯"全球大学生就业创业实战大赛食品研发赛道金奖之后,她又代表中国赛区凭借出色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斩获国际赛“先锋奖”。“这段经历让我真正理解了创新创业的痛与乐。”何石艳在赛后分享感悟时表示,跨学科协作带来的思维碰撞,让她学会了用经济模型验证技术创新,用法律视角规避商业风险。
何石艳在国际赛事上展现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正是华中农业大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生动写照。“我们培养的是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够探索未知领域,并且善于与人合作,有责任有担当的食品工程人才。”徐晓云表示,学院以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强化产科教一体的“食•践”基地,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利用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产业协同等方面的优势,培养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其中,投资2500万元建成的3500 平米校内工程训练中心,不仅是食品工程原理等专业课程学习的教学场地,同时也是创新创业活动实践基地,为何石艳他们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供了平台。“我们几乎把实验室当成了第二个宿舍。”何石艳和团队成员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从原料配比优化到感官品控测试,历经12次配方迭代,最终在比赛前夜完成产品定型。

第十届食文化节现场,同学们自制美食品鉴与交流(学通社记者 李家旭 摄)
校内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科研平台等强化产科教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同时,在中粮集团、正大食品、益海嘉里粮油、周黑鸭、农科院、油料所等单位建设校外基地 79 个,有效解决与企业工程实践的结合与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同时,依托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 品鉴设计、文化礼仪等相关的实践活动,依托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知识、创新、实践、服务社会的高度融合,有效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等问题。

本科生在安琪酵母公司为烘焙嘉年华大赛 研发烘焙创意产品(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由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与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白象杯”校园产品创新大赛决赛现场(白象集团 供图)
为了帮助学生在继承、发扬和探索中浸润式体验食品专业核心价值,紧密联系湖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等合作单位,深度挖掘食品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资源,打造多主体联动的“食•创”空间,持续开展创业扶持和培育。立足产业相关创新创业赛事,有效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本研联动积极参加烘焙嘉年华、酸奶DIY、安琪酵母杯、正大杯、三只松鼠杯、雀巢杯等10余个创新类赛事,引导学生将科技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实践类奖项20余项,参与产业转化100余项,面向食品行业的高质量就业率达78%。
切实践行食安担当,积极建设“健康中国”
“共享食安科普新经验,共话健康中国新发展。”在2025年“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出征仪式上,徐晓云希望广大食品学子能够携手前行,通过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共同助力食品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稳稳托举“舌尖上的幸福”,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安全、更丰富、更健康。
这个由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2017年倡议发起的全国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项目,围绕“一老一小”,通 过“知•食”互动课堂、“食•趣”体验营、“食•研”调查问卷、“食• 访”企业沙龙、“食•代”党日团日、“食•检”体验行为主体内容,向社会普及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鼓励大学生转变角色,切实做到学而能讲、以讲督学。”徐晓云认为,拓展面向国内外的“食•语”阵地,鼓励学生紧密围绕食品安全与营养讲好食品故事,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加强调食品专业教育中的知行合一,注重能够把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全过程。”

2024年全国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总决赛现场(通讯员 张东 摄)
八年来,全国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已吸引近千支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其中,分别于2019年、2021-2024年五次入选国务院26部门联合开展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参与该实践项目的本科生覆盖率达80%。今年,华中农业大学从1500余名学生中精心遴选200余名学生组成了由专业老师指导的16支本科生志愿服务队和10支博士团志愿服务队,前往武汉市、宜昌市、随州市、恩施州等省内13个地市州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商超、进农村、进企业等宣传活动,促进社会共同关心、共治共享食品安全。“从2017年的雏形初现至今,不断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将大学生日常志愿服务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传播食安健康知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吕瑞凯希望广大食品学子秉承专业梦想,坚守初心使命,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投身于“健康中国”建设当中。

2025年全国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出征仪式(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食品类专业是典型的交叉应用型专业。”徐晓云表示,“四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在“新农科”“新工科”专业建设背景下,为食品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鲜活的场域,对于回应学科前沿、产业需求与社会价值的多元挑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跟踪毕业生和企业的调研中,92%参与体系培养的学生认为社会责任意识显著提升,87%在食品行业工作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能够较全面地拓展工作中所需的各项要求;正大食品、达能集团等企业评价毕业生,在跨学科协作和解决复杂产业链问题的能力上优于传统培养模式学生,具有较强的面向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杨正莲 通讯员 张静妍 审核人 徐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