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培养“知情意行”合一的社会学创新人才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新发展阶段,乡村治理领域亟需具有涉农基础知识、深厚强农情怀、坚定意志品质和卓越创新能力的知农爱农社会学人才。

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学科立足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需求,以培养知农爱农社会学创新人才为目标,基于“知情意行合一”育人理念,从强知、育情、铸意、笃行四个方面,构建了知农爱农社会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系列改革实践。

强知:构建“双线并进+四课融合”一流课程体系

建设一流课程,夯实创新人才知识基础。社会学学科深化教学改革,在核心课程中设置“主课堂+书与影视第二课堂”线下双课堂与“课程专属网站+全英文伴侣课程”线上双课堂,探索形成互动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了《农村社会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推动《民俗文化鉴赏》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

召开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农村社会学》修订咨询会

实施启智行动,拓展创新人才知识深度。学科整合学术资源,开设“狮子山社会学讲坛”,承办应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修班,深化专业认知。连续多年主办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湖北省人口学会年会、湖北省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反贫困专委会委员代表大会等学术会议,学生在与知名学者的交流中触达社会学前沿。

第四届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田北海老师与学生参加学术会议

推进“品阅三农”行动,拓宽创新人才知识广度。学科在课程实习环节,深入农村开展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初识农村社会;在社会实践环节,实施“十县百村”社会实践计划,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读懂中国农村。2021年开始,学院推行“十县百村荆楚行”活动,并启动武汉乡村振兴“人才导流回乡工程”,首批81位本研学生,奔赴武汉市新洲区、蔡甸区,分别开展为期6个月和2个月的实训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

农业农村频道报道实践学生事迹

育情:优化“课程思政+开道计划”思政育人体系

以课程思政强化爱农价值引领。主编“马工程”教材《农村社会学》,推动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全覆盖。

以开道计划涵养爱农情怀。讲好学校社会学奠基人杨开道先生矢志服务三农的“开道故事”,播下爱农种子;开设“开道讲坛”,邀请专家讲学,激发“三农”研究旨趣;践行“开道精神”,每年带领学生开展驻村调研不少于 1 个月,师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涵养学生爱农情怀。文法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教授李祖佩十余年来带领同学们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山东菏泽、河南信阳、湖北恩施、浙江宁波、江西赣州、陕西周至……累计调研3000余小时、完成500余万字调研报告。2022级硕士研究生史峥贤说:“我的学术志趣就是在调研中形成的。”

李祖佩团队实地调研

铸意:强化“两性一力”意志力训练体系

“啃读”经典,培养思维独立性。以班级、导师为单位,每月组织不少于1 次经典读书会,引导学生开展反思性批判性阅读。

劳动教育,锻造坚韧性。连续 4 年承接国家和地方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项目,每年带领 200 余名学生深入最偏远的农村,开展情景体验式劳动教育,锻造学生吃苦耐劳品质。严实标准,提升自制力。在综测体系中,将德育、劳育素质权重分别提升至 15%和 5%;在课程考核中,将过程考核权重增至 50%,强化“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考核;在实习考核中,明确专业综合实习为驻村实习且不少于 1 个月,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纳入考核范围。2022年11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授予社会学系钟涨宝教授团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授予文法学院万江红教授、李飞副教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以表彰师生们在2021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工作中的突出贡献,我校是全国22个第三方评估团队中获奖数量最多的团队之一。

钟涨宝教授(左五)、万江红教授(右三)与专家组参观江西脱贫攻坚成就展

笃行:构建“三阶递进+双师四员”创新能力实训体系

优化“三阶递进”实训体系。第一阶:课程实习打基础。大一至大二,通过专业认知实习+专业方法实习,引导学生初识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之美。第二阶:“双创”实训强专能。大二至大三,依托“学院-学校-省-国家”四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指导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 18 项;每年举办社会学专业技能竞赛,每届组织参加省社会调查报告大赛。第三阶:综合实习促提升。大三至大四,指导学生开展不少于 1 个月的驻村实习,提升其综合创新能力。

形成“双师四员”实践模式。实施“十县百村”乡村振兴荆楚行社会实践计划,新建 12 个实践基地和 108 个固定观测点,新聘 36 位行业导师,采取“行业导师+校内导师”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指导学生承担乡村振兴资源链接员、调查员、宣讲员和智库咨询员“四员”角色。

经过系列改革实践,这种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培养了一批知农爱农创新创业人才。35%的毕业生升学深造,成长为创新研究人才;14%的毕业生赴基层就业,成长为创新服务人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返乡创业,成长为创新创业人才,1 人入选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武汉市唯一入选人)。

央视关注彭达的创业故事

——取得了一批兴农强农创新创业成果。学生获“挑战杯”省级以上科技作品竞赛奖 20 项(国家级3 项)、创新创业奖 17 项(国家级 8 项)和创新服务奖励 5 项(国家级金奖 1 项)。产出了一系列农村社会学教研成果。1 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主编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 1 部、国家级数字课程教材 1 部;发表教研论文 5 篇。

韩轩在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

——建强了一支农村社会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被评为省级优秀基层教研组织;1 人入选全国首批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1 人入选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七个一百”创业导师。

“知农爱农社会学创新人才培养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知’是基础,‘情’是动力之源,‘意’是品质保障,‘行’是落脚点。”文法学院院长、社会学系教授田北海表示,一批又一批社会学学子在改革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成为“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生动写照。

(本文系校新闻中心记者晏华华综合整理)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