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种子一样,怀着大大的梦想,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6月22日上午,海选毕业生代表李威在毕业典礼上分享自己从怯场到公开自信发言的蜕变,他说:“我想用我的故事告诉大家: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式。”

李威
九年前,当李威作为硕士研究生出现在导师李一博教授面前时,他支支吾吾回答不出为什么要做科研。这样的手足无措和困窘,从小就一直困扰着他,以至于高考时手抖到没能考出理想成绩。“他总是不笑,愁眉苦脸的。”李一博觉得他“内敛、内向”,甚至一度担心他“心力不够,心理负担太大”,于是就会趁讨论间隙逗他。“逗我也不笑。”李威说,如今的自己已经没有那么怯场。临近毕业,李威通过海选获得了毕业生发言代表的资格,一位同样参加了海选的本科毕业生在结果公布后主动联系他,向他请教经验。“现在本科生和我们以前确实不一样。”李威感叹,“真的很有想法,很好学!”

李威和导师李一博教授
对于李威而言,这九年的成长与蜕变,最重要的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我发现我正在和科研慢慢磨合,可能我就是要走上科研这条路的。”作为硕士研究生刚开始进入实验室时,李威也和大部分同学一样迷茫,为了能够顺利毕业而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他慢慢做出阶段性成果时,成就感促使他坚持做下去,随着研究深入和积累增多及至科研价值显现,李威开始拥有了极大的信心去解决科学难题,科研梦想开始诞生。“这时候我算是真正找到了人生方向。”李威说,只有走在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才会最开心,“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性格,走上自己的正确方向,不论早晚,终将实现自我价值。”

李威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并不容易。李威自认为从小就沉默寡言、心理素质偏差、容易紧张,因此在大型考试中频繁失利,但导师李一博教授却看中了他“踏实能干、能够坚持,又能全心全意”。加入李一博教授团队后,水稻研究周期长产出慢的特性,让李威觉得科研这种需要长期积累主要靠努力就能成就自我的事业,或许就是契合自己成长节奏的领域。随着知识面的增加和认识的深入,见识了武汉高温的毒辣,李威开始意识到高温对水稻等作物的影响,认识到研究课题的价值和意义,于是将个人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课题上。
为了真正解决高温难题,李威多年多地进行了大规模田间试验来验证成果的可应用性,同时也积极联系国内龙头企业进行成果转化。“我觉得科研成果能够马上应用于市场,这是最大的价值,是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他说,李老师以科学家的远见与教育家的胸怀,教会他的不仅是思想和能力,更是“十年磨一剑”的科研信仰。九年的坚持,李威成功找到水稻耐自然高温“基因开关”,为耐高温水稻的培育奠定了基础,这项研究成果不仅成功发表在Cell上,受到Science等权威期刊和媒体的高度评价,同时实现了科研成果的“零时差”转化。

李威和妻子贾慧芳(本组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实验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李威曾经乐在其中,妻子贾慧芳的出现则让他在实验室外学会了如何当一名科学家,包括懂得痛苦、懂得浪漫,更懂得为什么而坚持。“我们认识的这四年,正是我压力最大的四年,她陪着我渡过了这段孤独且困难的时光。”敏感细腻的李威,和妻子贾慧芳相互欣赏彼此陪伴,他更是将对她的感激写进了博士论文的致谢环节,也以毕业生代表的身份大声说给所有现场和在线观看毕业典礼的人们。“我很同意我们老师的一句话,科研戾气需要文史哲的思想去化解。”李威从妻子陪伴自己去西藏散心发现,分散注意力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养精蓄锐为了更好地应对现实,正是旅游和阅读让他在最焦虑的时候能够安静下来。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成长道路和方向,但是坚持是每条路所必须拥有的。”李威以自己这九年的成长勉励大家,在这个追求“快”的时代保持自己的成长节奏,在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绽放独特的光彩,他说:“成长不在于早晚,只要肯坚持,未来终将精彩。”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杨正莲 审核人 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