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生代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李威发言(记者 刘涛 摄)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博士毕业生李威。九年前那个站在实验室门口手足无措的少年,从未想过能通过毕业典礼发言海选,今天站在这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的讲台上,面对着青春洋溢的你们发言。此刻,我的心情既激动又感慨。今天,我想用我的故事告诉大家: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式。
从小,我就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记得高中班主任曾在我的评语中写道:“这个孩子像一株含羞草,总是安静地躲在角落。”最让我痛苦的是,虽然平时成绩不错,但每到重大考试总会发挥失常。高考那年,我在考场上手抖得连笔都握不住,最终没考出理想的成绩。这份挫败感如影随形,贯穿了我整个本科时光。直到走进华农的实验室,我才发现,科研这个需要沉心静气、耐住寂寞,又无需临场应试的领域,或许正是契合我成长节奏的舞台。
2016年夏天,我第一次见到我的导师李一博教授。他问我为什么选择科研,我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他笑着说:“沉默的人往往最有力量,就像水稻,在沉默中生长,却能养活整个世界。”这句话,成了我科研生涯的起点。科研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每每不顺之时,那种熟悉的挫败感都会再度袭来,让我几近放弃。李老师及时开导我,他说:“科研不是为了发论文,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只要研究有价值,就值得坚持。”这番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初心——我选择科研,不正是想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吗?这不正是我该坚持的吗?在那些迷茫的日子里,我的妻子贾慧芳老师,陪我去了珠穆朗玛峰。在那里,我们一起徒步雪山、抗高反,共赏日照金山,仰望满天繁星。站在世界之巅,我豁然开朗:人生就像登山,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坚持;不是高度,而是沿途中的每一处风景。它还让我明白,生活不只有科研,还有诗和远方。
这九年3285天的“冷板凳”,是我无悔的选择。那些40℃稻田里滴落的汗水,被晒得黝黑的面庞,都镌刻着我们农业科研人特有的坚韧。最终,我们的研究不仅成功发表在Cell上,同时受到Science等权威期刊和媒体的高度评价。我们边研究、边开发、边应用,在成果发表前就与多家龙头企业达成转化意向协议,真正实现科研成果的“零时差”转化。这段经历让我坚信:人生不是统一的赛道,而是各自精彩的旅途。有人适合百米冲刺的激昂,有人擅长马拉松的坚持,而我,在广袤的稻田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
水稻,有的早熟,有的晚熟,但最终都会结出饱满的稻穗。亲爱的同学们,在这个追求“快”的时代,愿我们都能保持自己的成长节奏,在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绽放独特的光彩。九年前那个怯场的男孩,今天能够站在这里发言,这就是成长最好的注脚。感谢父母!感谢母校!感谢辛勤培育我们的可亲可敬的老师们!让我们带着华农人“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坚韧与担当,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前行!
最后,请允许我用我们实验室的格言作为结语:“小种子,大梦想”。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种子一样,怀着大大的梦想,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永远保持对知识的好奇与热爱,因为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