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不长的狮山生涯中,我的品性修炼之途、学术精进之路,都有田北海教授的言传身教相伴。三年前,我这个正在撰写“青年焦虑”学士论文的“焦虑青年”,因得到田老师的认可,得以推开研究生的大门,继续探索世界、理解社会、认识自我。

田北海老师与学生参加学术会议
田老师对我的培养着重于学术训练,每一次交谈我都能感到恩师敏锐的生活洞见和深厚的学术积累。我常常跟朋友们开玩笑,我的导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审稿人”,总能捕捉到到我的“研究问题”和“研究中的问题”,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比如我的研究旨趣与导师近年来的主要课题方向并不完全契合,但导师却从未要求我更改选题和方向。按照社会学“将心比心”的理念,我的理解便是,这是导师对我的极大信任。既是一种压力,又是一种动力,二者相互交织之让我能有机会探讨、探究自己的所念、所想。因此,我的又一大幸运就是田老师为我营建的学术兴趣自主、学术方向自由的环境,而我们的一项合作成果也荣获第三届“湖北人口科学奖”一等奖。
田老师为我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和平台,他勤奋有为,申请了很多课题项目,让我们能有机会走进广阔的异质性社会、参与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也正是乘田老师的东风,我能接触社会学界的顶尖权威“文献”、结识潜力无穷的青椒才俊、熟识勤勉优秀的同辈学友,在学术共同体中成长,不断精进技能、提升学术品位。去年年底还获评“课题组学术希望之星”称号。

田北海老师课题组合影
在社会学的学术传统中常讲“价值中立”,但人文性仍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良心所在。田老师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带我走入真实的价值场域。2023年12月,我与老师一同前往江西调研,一天早上在酒店餐厅观看央视新闻,新闻里是某地干部为人民干实事得到人民拥护的事迹。他说,“老师们的幸福就是希望看到自己的学生也能有如此成就”。这让我感受到了一位社会学学者心系家国的赤诚之心。
其实,每一位社科学子在步入象牙塔之初都有一颗为人民、为社会的炽热之心,这是学术的良心、也是社会进步的精神所在。然而,社会转型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带来很多变化,一小部分人陷入了“价值虚无”的泥沼,但总有人心里装着祖国和人民,导师就是这样的人。在科研中,我十分赞同他在多个场合中所讲的,“选题要回应大问题而并不应局限在精致的小(变量)关系”。身处技术巨变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未来社会的发展或许越来越需要价值引领,需要积极的情感共在来助推。我能有幸在更高的学术平台深造离不开这三年田老师真实、潜在并具身地教诲,也正是借导师为我形塑的内驱力,让我克服种种畏难、继续沉潜积累,去做真实、真诚、真正的研究。
狮山路短,北海情长。田老师常鼓励我大胆想象、大胆尝试,同时在社会生活和未来的学问之路中脚踏实地,不将手段异化为目标。在此警醒下,未来我也会积极抓住社会现实与生活实践中的每一点惊喜,给予“科研自我”以动力、赋予“生活自我”以艺术。
(讲述人:文法学院2022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李檬 审核人:周治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