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张淑君老师,是2017年一个平常的上午,在本科《动物繁殖学》的课堂上。她穿着简洁得体,笑容温和,说话不紧不慢,却句句铿锵。那一刻我意识到,这是一位有故事、有力量的导师。在2018年,我虽是一个科研小白,但仍毅然决然鼓起勇气给张老师发了自荐的邮件,没想到可以顺利进入张老师大家庭。进来后才知道,她不仅是学院的知名教授,还是我们学生口中的“张妈妈”。
说“妈妈”,不仅因为她的亲和,更因为她对学生的爱,从不止步于教室与实验室之间。那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陪伴,一种寒来暑往、始终不改的牵挂。
我记得最初进入张老师课题组时,科研基础不深,面对复杂的科研细节与浩瀚的文献一度感到无从下手。我会因为自己实验一时的顺利而开心很久,但也会总是陷入困顿之中,每次张老师都会主动找我谈话。她从未打击我,而是屡次语重心长地说:“科研的过程本来就是制造麻烦、解决麻烦,十有八九都不会顺利。”她鼓励我放平心态,一点点啃“硬骨头”。之后我逐渐从浮躁的心态中沉下来,一步一脚印向前探索,始终保持热情,即便有时未当面汇报工作,她也总能第一时间发现我的进步。科研,从未因艰难让我退缩,正是因为她的支持与教导。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渐渐体会到什么叫“真正把科研当作事业”。张老师从不把学术当成一份任务,而是一种信仰。她曾经说:“我们的研究,不是单纯为了发论文,是为了让牛奶变得更好,为中国的奶业贡献力量。”她为我们描绘的,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成果图谱,更是中国奶牛产业走向世界舞台的未来蓝图。她曾带领我们从“零”起步,突破奶牛光谱分析中的技术壁垒。那时我们接触的是国内还很陌生的技术,每一步都艰难曲折。我至今记得一个实验失败后,连续加班到凌晨,数据屡次跑偏,我心力交瘁,但还是给张老师作了汇报。第二天凌晨六点,她便回复了建议,并附上自己新的想法。我在心里默默发誓,要以她的严谨与执着为榜样,撑起科研的担当。
科研之外,张老师更是生活上的“张妈妈”。每年她都会邀请学生到她家聚餐,热气腾腾的饭菜里藏着对我们满满的关怀。她曾说:“你有没有真心关爱学生,学生是能感觉到的。”我确实感受到即将毕业前,因课题进度和家事等问题心烦意乱,张老师约我面谈,从科研聊到人生规划,再到团队发展和社会现象。那次谈话让我重新调整状态,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求学与研究的初心。
张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平等的。不论学生能力强弱,她都一视同仁。基础弱的,她给予更多耐心和指导;潜力突出的,她则提出更高要求。她培养出的学生中,有人在《Nature》主刊发文,有人成为博导,有人走向国际前沿,有人成为优秀企业家,但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会自豪地说出:我们是“张妈妈”的孩子。张老师还有一个坚持了十多年的传统——每两周一次的组会学术交流,风雨无阻。这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也强化了我们的思维深度。
如今,张老师从教已整整25年。她像一盏灯,照亮学生的前路;她更像一棵树,深深扎根在教育与科研的土壤里,用岁月灌溉出一代代桃李。她说:“每一个学生都像我的孩子,我希望他们都能走得远,飞得高。”而我想说:“有幸为您学生,是我一生的骄傲。”
在张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师者”二字的全部含义。她是学术路上的领路人,更是人生路上的灯塔。在我此刻毕业之际,愿将她的教诲镌刻心间,从狮山角落追逐梦想、破解难题的追光者,到躬耕沃野、兴农报国的答卷人,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
(讲述人:动科动医学院2022级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研究生 樊懿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