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导师二三事】曾晨教授让“幸福公管”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

在我求学的道路上,有这样一位老师,她用学术的严谨、师者的温度和朋友般的关怀,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她就是我们的导师——曾晨教授。在她的带领下,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感受到一种来自“师生关系”的温暖力量。

曾老师的办公室永远不缺人气。无论是讨论论文的困惑,还是生活中的琐碎烦恼,只要敲开她的门,总能看到她笑盈盈地抬起头,一句“来啦,坐”便让人心头一暖。她不像传统印象中严肃的教授,更像是一个知心的大姐姐,愿意倾听、理解,并给予最真诚的帮助。

刚开学时,我有幸参与了教育部重大项目的申报工作。由于刚进入专业领域,对研究方向和写作规范都不熟悉,之前的学术训练也有限,写出来的内容显得生涩稚嫩。当我忐忑地交上初稿时,内心充满了不安和自责。然而,曾老师并没有因此批评我,反而耐心地逐段讲解问题所在,并鼓励我说:“刚开始都这样,重要的是你愿意努力。”她的话语让我放下心防,重拾信心。在她的引导下,我逐渐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组织语言与表达观点。后面当得知项目成功获批时,我既激动又感激。那次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写作能力,更让我感受到一位导师对学生最真挚的包容与支持。

更让我感动的是,曾老师对学生的关心远不止于学术。她总能在忙碌的科研之余,抽出时间照顾我们的情绪和生活,尤其是在那些本该团圆却无法回家的日子里。去年元旦,是我第一次不在家里过节,但是却让我有了在家过节的感觉。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几个同学还留在学校没回去。那天天气寒冷,空气中却弥漫着一丝温暖的气息。曾老师主动邀请我们去她家一起跨年。我们一起包饺子、煮火锅,热气腾腾的锅子咕嘟作响,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老师一边和我们一起擀皮包饺子,一边听我们聊着这一年的收获与困惑。那一顿饭吃得很饱,心也跟着暖了起来。那种被惦记、被关怀的感觉,让远离家乡的我感到无比踏实。还有一次是清明节假期,曾老师组织课题组一起去郊外露营烧烤。那天阳光明媚,大家在草地上搭帐篷、串肉签、点炭火,气氛轻松又惬意。她像朋友一样和我们一起烤东西、聊天,还不时叮嘱我们注意安全,别被烫到。傍晚时分,夕阳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都围坐在一起分享故事,笑声随风飘荡。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一种超越师生关系的情感联结——那是一种家人般的陪伴与安心。

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在我们的求学岁月中留下了最动人的印记。它们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却因真挚而动人,因细致而难忘。曾老师的温柔与用心,让我们在异乡也拥有了“家”的归属感。

曾老师还特别注重团队合作与能力培养。每次课题组申请项目或撰写报告时,她都会根据每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安排任务,让我们既能发挥所长,又能学到新东西。遇到难题时,她也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探索。在写自己的论文的过程中如果她实在太忙,就会安排博士师兄师姐们来带我们,确保我们不会因为一时无人指导而陷入困境。这种“传帮带”的机制,让我们在科研的路上始终有依靠、有方向。

除了学术上的悉心指导,曾老师在生活中也给予了我们许多支持。有一次我生病在宿舍没去学习,她很关心我,后面一起吃饭的时候还关心我的情况,曾老师每天都很忙,还记得我的身体不舒服,还叮嘱我要好好休息,当时就特别感动。她总是说:“身体是第一位的,有强健的身体,才有一切可能。”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也成为我努力前行的动力之一。

曾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为人师表”。她不仅是学术的引路人,更是人生的榜样。她的善良、敬业、细心与温暖,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她的带领下,我们课题组不仅是一个研究团队,更像一个温馨的家庭。

如今,每当我走过人文楼前那片晨光洒落的小径,总会想起曾老师走进办公室时的身影。那是一种踏实的力量,也是一种温柔的坚持。我想,这便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幸福公管”图景——有学术的深度,也有情感的温度;有奋斗的汗水,也有彼此的陪伴。

(讲述人: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 于融雪  审核人:丁艳华)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