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魏成伊)6月6日,作重楼前香气四溢、笑语喧嚷,华中农业大学“实验室成果品鉴交流会——毕业生专场”温情启幕。由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科研盛宴”,为毕业生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研成果尝鲜体验。
黑米粽子、板蓝根油菜苔、甜玉米等特色成果,棉花研究团队的全棉柔巾、番茄研究团队的倍味美番茄等展品惊艳亮相,邀请毕业生们近距离感受科研的魅力与温度,鼓励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弘扬科学精神、心系社会需求、追求创新价值。

黑米甜筒(学通社记者 陈宇轩 摄)

板蓝根油菜(学通社记者 陈宇轩 摄)

“棉棉”祝福(学通社记者 陈宇轩 摄)

倍味美番茄展示(学通社记者 张玲玲 摄)

”华甜玉“备受欢迎(学通社记者 张玲玲 摄)
同学们穿梭在各个品鉴区,好奇地品尝、交流。咬一口软糯的黑米粽子,浓郁米香在舌尖散开,这背后是水稻团队科研工作者对黑米种质优化的成果;清甜多汁的伦晚脐橙,得益于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研究,让同学们在毕业季尝到优质晚熟柑橘的风味;独特的板蓝根油菜苔,新奇口感引发大家对科研跨界应用的讨论;鲜食玉米口感清甜软糯,咬下的瞬间,科研的“甜”直抵心间。

毕业生专场实验室科技成果现场氛围火热(学通社记者 张玲玲 摄)

波兰代表团品鉴板蓝根青菜(学通社记者 张玲玲 摄)
“没想到实验室里培育的品种,能变成这么好吃的食物!”一位毕业生笑着说。现场展示的科研成果并非冰冷的论文数据,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的民生答案。通过易拉宝展板,同学们了解了部分品种从种质筛选、培育优化到实际应用的艰辛“成长轨迹”,感受到代代科研人扎根田间、接力攻关的付出。这堂生动的“实践课”,让毕业生们真切触摸到“科研服务民生”的完整链条,深刻理解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内涵。
夕阳下,品鉴会虽近尾声,但科研精神的回响已然扩散。这场活动是华中农大人“以科研改善生活,以创新回应民生”精神的缩影,更是一次无声的嘱托。当全棉柔巾呵护新生、倍味美番茄跃上餐桌、鲜食甜玉米在田间灌浆时,毕业生们将带着这份独特的“味觉记忆”与深刻感悟奔赴四方。华中农大的科研故事将持续书写,新一代学子也将传承“解民生之多艰”的使命,在更广阔的天地续写科技强农、服务人民的新篇章——这无疑是毕业季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审核人 和希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