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师从导学团,学术道路宽”

5月29日,人文楼M505,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现场气氛庄重热烈。“全票通过”,随着答辩委员会主席一声宣布,2022级硕士研究生朱新宇的学术旅程,在华中农业大学画上圆满句号。他即将赴美攻读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不仅源于个人奋斗,更深深植根于“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导学团队的沃土。

朱新宇学位论文答辩现场

面对传统单一导师制在精力分配、知识广度与学术交流上的不足和局限,农业经济管理系组建了以张俊飚教授为领军人物的团队。团队由6位教授、副教授组成,涵盖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背景,形成老、中、青衔接的学术梯队。颜廷武、罗小锋、张露、何可、李文静等教师各展所长,在理论政策、实证研究等领域开展协同育人。朱新宇的名义导师是颜廷武教授,但他的成长凝聚着团队所有老师的智慧力量。

“纵向按研究方向分工管理,横向按事务门类精细服务。”颜廷武介绍,团队构建起纵横交错的科学育人网络。张俊飚作为学科首席专家掌舵方向,各研究方向负责人抓科研规范与前沿引领,更有专人担任心理辅导、生涯规划等“成长护航员”,让学术滋养与人文关怀如影随形。

二十载星夜不辍,“亮灯”传统照亮求知路。团队凝练“真”字内核——学术至上求真知、志存高远行真事、知行合一做真人。师生“学在一起、乐在一起、研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共同体文化,成为人才成长的不竭养分。

朱新宇随课题组参加调研

“师从导学团,学术道路宽。”朱新宇对此感触尤深。从复试录取起,团队便为其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文献分享会上的思维碰撞,半命题讨论中的问题挖掘,田野调研时的知行合一……开放包容的氛围激发着他的主体性与创造力。

去年五月,当他因前途抉择陷入迷茫时,颜廷武教授敏锐察觉,约他促膝长谈几小时,从社会环境剖析到个人优势梳理,助他重拾方向。“少关注外界,多专注自身,坚定走下去”——颜老师的叮嘱成为他破浪前行的心理锚点。

团队智慧在朱新宇的科研之路上留下深刻印记。撰写论文时,引言逻辑曾显薄弱。张俊飚教授一针见血指出症结,指导他重构“专利丰硕—转化率低—亟需融合”的故事线:“引言要如讲故事般层层递进,唤起读者共鸣。”这一关键点拨让论文最终获得期刊青睐。

毕业论文开题阶段,李文静副教授在数据选择上倾力相助。面对数字技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影响的研究设计,她不仅详解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更推荐高质量数据库,为实证筑牢根基。而颜廷武教授贯穿始终的科研训练,让朱新宇系统掌握农业经济学研究范式,最终赢得赴美深造机会。

同一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吴志旻也有同样经历。两年前,吴志旻在申请科研项目时,对选题方向和研究方法把握不准,他在组会上提出了困惑,很快就得到了何可教授的悉心指导,最终如愿获批课题。5月29日当天,吴志旻也顺利通过答辩,目前正在几所高校中选择自己的第一份教职。

课题组毕业合影

当朱新宇手握佐治亚大学录取通知,颜廷武的赠语字字千钧:“既要学透国际前沿方法,也要牢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句嘱托,将与团队“求真”精神一同铭刻心间。他的成长,映照着“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导学团队改革的生动实践:以文化凝聚人,以制度成就人,以情怀引领人。在这片崇尚“真”与“融”的学术沃土上,更多学术新秀正在破土萌发。

(记者 晏华华  审核人 颜廷武)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