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学校举办“青春托举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比赛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崔乃心)5月29日晚,学校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举办“青春托举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比赛。党委统战部、本科生院相关工作人员,各学院辅导员与100余名本科生共同观摩比赛。经过学院初选,14名优秀选手脱颖而出、入围决赛。

比赛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226名志愿者接力守护的,不仅是挡风的玻璃窗,更是通向世界的窗”,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彝族女孩龙海芬讲述了本禹志愿服务队22年接力支教点亮黔鄂山区孩子梦想、鼓舞她考上华农的动人故事。“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的李佳音分享了河北人民援藏的感人篇章,讲述了燕赵儿女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援藏精神。“以生命守护生命,以文明延续文明,这是一场56个民族的绿色长征”,文法学院的罗艺航通过讲述满族姑娘徐秀娟等少数民族生态卫士的感人事迹,强调了各民族在守护祖国绿水青山中的共同责任与担当。

外国语学院龙海芬同学讲述“毕节山里的索玛花开”(学通社记者 江宛如 摄)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李佳音同学分享燕赵儿女援藏故事(学通社记者 张颢瀛摄)

文法学院罗艺航同学讲述少数民族生态卫士故事(学通社记者 张颢瀛摄)

来自信息学院的哈尼族学生李润东分享了阿者科村在脱贫攻坚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奋斗历程,他表示毕业后要重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成为梯田的维护者和云梯的续建者。“从天山脚下到荆楚大地,我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受益者,更是坚定的践行者”,公共管理学院的阿依达娜通过三个“种子”故事,展现了民族团结在不同代际、不同地域的传承与发展。“原来千根绣针穿引的,是山河同心的纹样”,化学学院的土族学生徐洁玫讲述了盘绣文化与其中蕴含的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共生。“库尔班大叔的条绒布、党徽大叔的石榴树、援疆团队的抗旱棉”,工学院的薄程远用三个故事诠释了民族团结的动人场景与生动篇章。

信息学院李润东同学讲述家乡扶贫故事(学通社记者 张颢瀛摄)

公共管理学院阿依达娜同学讲述米袋里长出石榴花的故事(学通社记者 江宛如 摄)

化学学院徐洁玫同学讲述盘绣文化故事(学通社记者 江宛如 摄)

工学院薄程远同学诠释民族团结一家亲(学通社记者 江宛如 摄)

资源与环境学院付一頔以“跨越血脉的月光”为主题,讲述了一个维吾尔族家庭收养汉族女婴阿依布拉克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时代长河中的永恒光芒。“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星光。”水产学院的刘航通过口弦琴的传承故事展现了鄂伦春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的团结与和谐。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才日玛讲述了个人支教的故事,展现新时代青年践行民族团结、助力边疆教育的责任与担当。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吴曼以“石榴花开映华夏,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回顾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辉煌历程。来自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黄钰铃则动情讲述了自己与各民族同学的深厚情谊。

资源与环境学院付一頔同学讲述维吾尔族家庭收养汉族女婴的故事(学通社记者 江宛如 摄)

水产学院刘航同学讲述口弦琴的传承故事(学通社记者 江宛如 摄)

经济管理学院日玛同学讲述自身支教故事(学通社记者 张颢瀛摄)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吴曼同学讲述治沙奇迹(学通社记者 张颢瀛摄)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黄钰铃同学讲述自己与各民族同学的深厚情谊(学通社记者 江宛如 摄)

“是格桑花扎根高原的倔强,是高原风中永不褪色的红旗一角。”动科动医学院许心怡通过李家奎教授九年援藏的艰辛历程以及新时代援藏团队的创新实践,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共谋发展的坚定信念。园艺林学学院的蒙古族同学李欣宜以“草原追梦,共绘星河”为题,通过额济纳旗的三次搬迁、东风航天城的建立以及蒙古族航天员王杰的追梦之旅,展现了草原儿女与祖国共成长的生动图景。

动科动医学院许心怡同学讲述李家奎教授九年援藏故事(学通社记者 张颢瀛摄)

园艺林学学院李欣宜同学讲述蒙古族航天员的追梦之旅(学通社记者 张颢瀛摄)

经过激烈地角逐,动科动医学院许心怡获一等奖,园艺林学学院李欣宜、工学院薄程远、文法学院罗艺航获二等奖,经济管理学院才日玛、化学学院徐洁玫、水产学院刘航、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李佳音、公共管理学院阿依达娜·居马巴提获三等奖。

据悉,本次演讲比赛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审核人 刘广乐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