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导师二三事】我的导师,是“乌有园”园丁

编者按:导师不仅是学术引路人,更是人生摆渡人。在华中农业大学这片育人沃土上,师生情谊在课堂内外悄然生长,导师们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矢志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时值师德师风建设月,南湖新闻网陆续推出“我与导师二三事”系列文章,带你感受师生同行的美好,领略华农导师们教书育人的风采与担当。本期推出园艺林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万昕怡同学和导师张斌教授的故事。

▲万昕怡与导师张斌教授

我的导师是张斌教授,在华中农业大学景园楼里,总能看到他和蔼可亲的身影——学生们亲切地唤他“大师”,他却笑称自己是“苦瓜老人”。但对于我而言,师从张斌教授的三年光阴,比蜜糖更甜。张老师是一座以言行垒砌的精神园林,其中有三句话,如园中基石,指引了我学术与人生的坐标。

他曾说“要培养更开放的心态”

初入师门时,我常陷入自我质疑中。张老师仿佛能洞察我内心的想法,在一次谈心中对我说:“优秀并非毫无瑕疵,而是敢于直面不足。你要培养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科研、生活、困惑甚至失败,皆可畅言。”这番话如钥开锁。此后,在一次次交谈中,张老师不仅为我答疑解惑,更如明灯伴我成长,让我在为人处世上更为成熟。渐渐地,我也学会以从容之姿拥抱未知,这份开放,源于张老师以信任浇筑的底气。

他曾说“我只是一个教书匠”

“教书匠”是张老师最珍视的身份标签。尽管身兼数职,但对待教学毫不懈怠。他的课堂是一座流动的园林:讲《设计原理》时,从梁思成归国著史的赤子之心,到乡村振兴中的景观使命;从西方园林的几何秩序,到中国园林的“三境”哲学。洪亮的嗓音、爽朗的笑声、黑板前飞舞的粉笔屑——张老师以热爱为炬,带领一批批学生走进了风景园林的学术殿堂。

他曾说“我有些拿不准”

在项目讨论会上,这句“拿不准”是他的高频词。面对方案,他从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与我们俯身共研:为一块铺装的肌理反复推敲,因一棵乔木的定位查阅文献。这份“拿不准”的谦慎,恰是学术品格最厚重的注脚。当他向我们展示已经落地的设计项目时,他眼中闪烁的不仅是自豪,更是对“风景园林创造持续美好生活”的坚守。

▲“‘乌有园’园丁张斌教授与他的学生(下排左一为讲述人万昕怡)

我们的课题组名曰“乌有园”,名出自明代刘士龙《乌有园记》。这篇文章以笔墨代砖瓦,描绘了一个完全虚构的园林,强调园林的价值不在物质载体,而在其承载的意境与精神。张老师所营造的“乌有园”课题组正是这样的一座精神园林,以其强大稳定的精神内涵滋养着我们不断成长。

(讲述人:万昕怡,园艺林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记者 徐行 综合整理 审核人 林辉)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