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我校2024年大学生标兵评选结果揭晓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杨婷婷 通讯员 周雅萱)11月21日晚,我校2024年大学生标兵评选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李向东以及党委宣传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校团委等单位负责人,各学院党委副书记、教学副院长、教师代表、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参加评选会,来自14个学院的14名候选人讲述了他们在狮子山下追梦与成长的故事。

梦想之桅:锚定青春奋进航向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水产学院张思源刚刚步入大学殿堂,便在心中埋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四年间,她以40余门课程电子笔记、60余份思维导图、4万字课程实践报告夯实学术之基。她每日投身实验,近百份实验记录,5项创新创业项目见证了她追光逐梦的身影。她说:“光而不耀,静水深流,未来,我将在水产研究领域上下求索。”

水产学院 张思源(学通社记者 区志朗 摄)

资源与环境学院张晓迪以生态缸铺底、垫料、造景的制作过程为基础讲述了自己的“追光”之路。追随“星光”,她以年过八旬仍坚持开展盐碱地改良研究的傅廷栋院士为榜样,选择在生态学方向上深耕。追随晨光,凌晨两三点的实验室,风餐露宿的野外探索,留下了她面向土地安全问题、探索绿色高效土壤修复方法的足迹。未来,她将继续践行“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在生态保护领域坚定向前。

资源与环境学院 张晓迪(学通社记者 常思羽 摄)

“宏农学,扬国光”,自幼便种下农业机械梦想的工学院蔡武斌,带着对圆梦的渴望踏入华中农业大学。从大一加入学院的机器人实验室,积极投身于科研训练中,到发表1篇EI论文、申请1项国家发明专利、获评6项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以及10余项校级奖项,无数个日夜的不懈探索,伴随他通往梦想的彼岸。未来,他将继续逐梦“智能农机”,探寻农业发展之路。

工学院 蔡武斌(学通社记者 区志朗 摄)

“热爱”是文法学院唐雪婷的关键词。热爱,在排球场,也在她狮山生活的点滴日常中。因为热爱,她勤奋学习,全力以赴,超30门课程的随堂笔记,超400张条理清晰的思维导图,换来了50门课程满绩。因为热爱,她坚持奉献,带领团队助力天津城市文旅品牌推广,也用知识为小朋友们点亮梦想。因为热爱,她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科研的世界里展翅翱翔。她说:“只要是我喜欢的事情,再苦再累再难,也会坚持下去。”

文法学院 唐雪婷(学通社记者 杨馨睿 摄)

“戎装卸却书卷启,壮志凌云梦自飞”,出生于军人家庭的园艺林学学院简雪燕从小向往军营,站在保家卫国的最前线。大一结束后,经过层层严格筛选的她,以“全优成绩”加入海军陆战队。在绿色军营中,她不断加练,克服自身短板;退役复学后,她不改冲锋姿态,以勤补拙。35门专业课满绩,8门课设作业被学院留作范例,她在脚踏实地中实现自我超越;累计获奖23项,其中包括国家级5项、省级1项、校级15项,日月星辰见证了她的成长和蜕变。在追光逐梦中,她成为了师生口中“厉害的退役女兵”。

园艺林学学院 简雪燕(学通社记者 杨馨睿 摄)

创新之翼:托举梦想青云翱翔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孙博瀚将编程思维应用于科研中,主持项目“温室植物茎流量检测器与控制系统”,监测柑橘的生理状况;参研“基于深度学习与Delta机器人的病损柑橘初筛系统研发”,训练YOLO模型检测病损柑橘,从“新农人”变身“兴农人”;将编程思维应用于生活中,帮助同学们提升学习效率,解决生活难题。回首望,他在华农学习成长的“三行代码”不断迭代升级;向前看,他将在智慧农业领域继续追寻志趣、享受乐趣。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孙博瀚(通讯员 王汝文 摄)

化学学院张硕创新性地对生物炭进行靶向修饰和改性设计,用于清除细菌、病毒载体,改善饮用水质量;他利用现代技术复原古诗记载,制备薄如A4纸的果丹皮,并据此制备了人们常吃的山楂卷,经过化学性质改良,可作为促进骨骼发育的补钙剂,提升人体健康水平。今后,他仍将保持对化学的热爱,为守护人类生命健康不懈努力。

化学学院 张硕(学通社记者 杨馨睿 摄)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江筠青以生物学解决疾病之问为初心与志向。60多份思维导图,400多页学习笔记,600多篇每日计划见证了她成长的蓄力。从真菌研究中获得科研启蒙,在合成生物学中探索自我,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从科研小白到自信探索,她在学以致用、追求卓越中绽放出璀璨光彩。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江筠青(通讯员 王汝文 摄)

“一数生万理,丹心求真知”,信息学院黄一丹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训练,研究解决禽蛋领域的跨域检测精度下降问题,参加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受邀参加人工智能课程授课老师的暑期科研项目……未来,他将继续在数学的海洋里徜徉探秘,用数学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重要问题。

信息学院 黄一丹(学通社记者 常思羽 摄)

“经历之所以不垂直,是因为人生本就立体而多元”,这是公共管理学院肖诗涵对大学生活的深切体悟。走在人工智能寄生虫筛查的第一线,加入图像识别研究团队,她用技术提高生命的时限;聚焦中国极端气候,制作全国气温演变地图,她用数据为我国蔬菜价格调控提供依据;以“千万工程”为基点,一篇时政评论登上光明日报,她用文字传递老百姓的声音。她是理性与温度并存的信管人,也是自己火热人生的数据分析师。

公共管理学院 肖诗涵(学通社记者 区志朗 摄)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吴文婧秉持着守护人畜健康的初心,三度入藏,深耕两年,提出解决牧畜寄生虫害,助力牧民致富、藏区振兴的四大抓手。她关注传染病防控压力,利用自研算法代替人工镜检,与团队创制出首个血液寄生虫病防控平台,实现血液寄生虫预警联防联控。她进入湖北省青未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协助完成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孵化工作;前往新加坡国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访学交流,独立打造出AI+畜牧的系列监测产品,并将视觉识别技术引入智慧养殖领域,推动产业降本增效新升级。未来,她将继续弘扬“创新、创造、创业”精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 吴文婧(学通社记者 区志朗 摄)

奉献之舟:摆渡梦想彼岸荣光

“一个人走出乡村不如让一群人乐在乡村”,经济管理学院赵一凡带着父辈的期待和嘱托来到华中农业大学。在校期间,她参与乡村振兴“头雁”项目调研,与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深入交流,助力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难题;三次踏上支教旅程,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乡村孩子们的心田,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对农村儿童的启迪和帮助。她将牢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青春智慧。

经济管理学院 赵一凡(通讯员 王汝文 摄)

“弦歌不辍,砥砺深耕”,一曲琴声悠扬婉转,奏响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周昀涵激昂的青春之音。她用专业与音乐陪伴150余名留守儿童,开设“食安小课堂”系列课程50余次,志愿时长达288小时;参与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项目,走进村落开展膳食调查,为西藏居民进行体格检查,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大学生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周昀涵(学通社记者 常思羽 摄)

外国语学院秦令帅先后从事院团委副书记、兼职辅导员、校孵化器管理团队负责人等16项学生工作,热心服务广大师生;他开设华农附校趣味英语课堂、担任ET公益讲堂讲师,累计完成志愿服务100余次,志愿服务时长达310.51小时。从学业到实践,从学术到服务,他始终坚持以恒心、决心、真心与衷心并行,一步步走向卓越。

外国语学院 秦令帅(学通社记者 常思羽 摄)

候选人合照(通讯员 王汝文 摄)

经个人汇报、现场投票,吴文婧、赵一凡、简雪燕、肖诗涵、江筠青、秦令帅、周昀涵、张思源、张晓迪、孙博瀚10人获评我校2024年大学生标兵荣誉称号。

审核人 刘广乐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