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师赴河南省安阳市开展暑期研学活动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晏果)7月12至14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举办“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教育培训班,组织30余名党员教师和教工代表赴河南省安阳市开展以“学习红旗渠精神,担当新时代使命”为主题的暑期研学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体验教学、交流研讨等形式,学员们沉浸式学习领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7月12日下午,培训班全体学员认真聆听了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副处长、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教授周锐常《从红旗渠到中国梦——中国梦视域下的红旗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的专题讲座。周锐常表示,成功修筑红旗渠是中国梦在林县大地的生动体现。他从“引漳入林”工程的早期规划开始,带领大家走进红旗渠的历史,生动讲述了修建红旗渠的艰辛历程和可歌可泣的开山凿渠故事。“始于浪漫”“继而悲壮”“终于辉煌”“当代价值”,周锐常这样概括自己的观点。“红旗,是革命的象征,是斗争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更是中国人民不畏苦难、一往无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调研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7月13日上午,学员们共同走进红旗渠纪念馆,来到红旗渠枢纽工程分水闸,跟随着讲解员的详细解说,在“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五个展厅中全面了解红旗渠建设历史和红旗渠精神的形成过程。面对修渠历程中涌现出的一桩桩壮烈事迹,学员们深切体会到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伟大牺牲,更加充分领悟到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磅礴力量。

13日下午,学员们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穿过“红飘带”、登上“水长城”,沿着不足两米宽、紧依峭壁凌空而建的渠岸徒步行走3公里,参观了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青年洞上一面鲜红的党旗格外醒目,李先念题写的“山碑”和郭沫若题写的“青年洞”气势磅礴,大家身临其境追忆当年“十万青年十万军,峭壁之上粗绳捆,一手持钎一手锤,凿穿悬崖得沟渠”的开凿场面,切身感受到当年林县人民在太行山腰劈山开渠、引漳入林的艰辛历程,深刻领悟共产党员和青年人不认命不服输的革命斗志和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在参观完红旗渠后,学院教师张德林谈道:“伟大奇迹红旗渠的建设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既是困难也是转机’。”1959年,林县又逢大旱,粮食几乎绝收,这不仅没有打垮林县人民,反而促进了1960年2月份红旗渠工程的全面开工。他表示,“这对我们开展工作具有强烈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前进征程上,越是困难如山、挑战艰巨,越考验着迎难而上的勇气、坚忍不拔的精神、不畏险阻的气魄。发扬攻坚精神,化困境为转机,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

7月14日,学员们来到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进行“探究殷商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主题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甲骨文的发现地,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学员们先后参观了殷墟遗址博物馆、车马坑展厅、妇好墓等,仔细观摩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殷商文化魅力,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精神。

研学期间,学员们结合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等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敢于“跳起来摘桃子”。大家一致认为,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成立30周年之际,要继续传承和发扬“实事求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务实的作风,积极投身到教育强国、农业强国建设中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审核人:唐永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