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研究生学术年会:宇宙·和声,师生共话“我的学术小宇宙”

——“不管什么学科,大家都应该做一个有深层关怀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研究者。”

——“科研对于我来说就好像是一个恒星,我们之间会有一些能量的传递,我们会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科研人。”

——“我很好奇,这样的宇宙观,在年轻的我身上和更年轻的你们身上,到底会有怎么样不同的启发和影响?”

——“四方上下曰宇,古今往来曰宙,宇是空间,宙是时间,所以宇宙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就代表了天地。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人类对于世界和宇宙的认知还极其有限,有足够的时空让我们去探索未知”

……

师生座谈交流会现场

活动现场(通讯员 卢辉 摄)

1月14日,新工科大楼103报告厅暖意融融,一场特别的“大型网友线下见面会”正在进行,来自“宇宙图书馆”创新线上学术交流平台的同学们纷纷来到了现场,进行了一场文理交融的跨学科交流活动。校党委书记高翅老师、文法学院余霞老师、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吴海舟老师、研究生院蔡江老师和50余名研究生,共话“学术小宇宙”,奏响学术和声。

活动开始前,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学术年会面向全校的师生基于web3.0的新型网络信息模式展开了系列趣味线上学术交流活动,建立15个学院的专属科研电台,打造更人文,更开放,更自在的跨学科交融师生学术交流新模式、新日常。本次线下分享活动中,师生们分别从灵感小宇宙、科研小宇宙和生活小宇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深入探讨了学术研究的丰富内涵和宇宙观的构建与传承。

从灵感到实践:我的科研小宇宙

科学研究往往从一个灵感开始,那要如何去发掘和保护我们的科研灵感呢?马克思主义学院曹佳琳分享道,“灵感可以来自于我们与他人的思想交流和互动,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中去找寻灵感,也可以从书本或者是他人的间接经历中去找寻。”信息学院胡子龙则说,“我的科研灵感来自于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把灵感带进现实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内驱动力。”

每个人的科研“小宇宙”又是怎样的呢?结合近期科研经历,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刘伟博士说:“科研对于我来说就好像是一个恒星,我们之间会有一些能量的传递,会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来治愈自己。”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赵书媛在谈论到科研小宇宙时,分享了自己关于科研信息差的思考——“我们需要善于抓住科研的信息差:科研公众号、优质博主、前沿网站、实验室咨询都是非常不错的获取信息的途径。”

吴海舟老师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科研小宇宙

吴海舟老师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科研小宇宙(通讯员 卢辉 摄)

“罗素在谈论为什么而活着时说到了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这对我而言是非常大的内驱力,我想去实现我的好奇心,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我的小宇宙。”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吴海舟老师与同学们分享到。

现场分享科研中的灵感与实践

现场分享科研中的灵感与实践(通讯员 卢辉 摄)

外语学院吴希西在谈及生活“小宇宙”话题时说:“理工科常常会从具体的问题去切入,而文科研究则更偏理论和形而上。没有松弛感,就没有新思想。”余霞老师则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毛泽东思想”在人文社科理论中的重要意义和“菊与刀”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维护的案例,说明了人文社科的研究需要研究者饱含对社会和人类的关怀,解决社会需要的真实问题。

从启蒙到传承:大学里的宇宙

2007级首届张之洞班同学、校友刘垚也参加了此次活动,他讲述了自己大学时代创建校辩论队探索的故事。作为“宇宙图书馆”的发起人和研发者,他说:“我们要从华农的起点开始,把华农人的思想价值链接到全中国,然后把中国人的思想价值链接到全世界。”刘垚讲述着他的科研“小宇宙”,并深情地回顾了他的源头。“我为什么有这样的小宇宙,来自我的老师。在2007年张之洞班的开班仪式上,高翅老师曾用大学和宇宙的概念关系,为我们传递了他的宇宙观,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在我心中种下了‘宇宙’的种子,并在这些年生根发芽、长成栋梁。而现在,这样的宇宙观,在我身上和更年轻的你们身上,到底会有怎么样不同的启发和影响呢?”

高翅老师与现场师生分享自己的宇宙观

高翅老师与现场师生分享自己的宇宙观(通讯员 卢辉 摄)

高翅与现场的师生分享了自己的宇宙观。他谈到,在汉语里,四方上下曰宇,古今往来曰宙,宇是空间,宙是时间,所以宇宙在我们的文化里就代表了天地和世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我们人类对于世界和宇宙的认知还极其有限,有足够的时空让我们去探索未知。

高翅表示,宇宙间所有声音的聚合便是中华文化里的“和”,这是中国人的美德。“我们中国人的宇宙观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家国天下,和谐共生”,他认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的就是“和”,是一种达到和谐的平衡。

高翅谈到:大学也是宇宙。University是指一群探索宇宙奥秘的人的集合和集群。我们需要构建自己的小宇宙,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在“只想自己有意义有价值”和“与他人与社会与人类有意义和价值”之间,我们需要不断的做出平衡,达到一种“和”的状态。我们不光要有小我,还要有饱含“家国、天下和人类社会”的大我,要有悲天悯人之情怀。高翅老师寄语现场师生:茫茫宇宙间,万事等尔戏。

从研究到生活:和谐共生的美学

在谈到如何平衡科研和生活的时候,余霞老师分享了如何在我们科研的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在她心中,发现研究对象之美,做一个有深层关怀的人,有一双善于发现作为科研者的自我之美的眼睛,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研究者。

高翅则与现场的师生解读了生活的丰富内涵。“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活,强调源头有活水,就像做学问需要创新如泉涌,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就不一样了。管子曰: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宇宙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最后,高翅老师还用说文解字的方式为现场师生解读了“研究生”的含义。“研”即金石为开,要有立志研途的执着和追求。“究”中之“穴”代表无人区,“究”中之“九”有漫长之意,意味着科学研究不仅要孜孜以求,更要深入无人区探究未知,做原创性的研究。“生”则希望大家生龙活虎。

(本文作者系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通讯员 张静妍 审核人 蔡江)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