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验室的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这才是科技兴农的真谛!”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傅廷栋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怀揣这份初心,深耕武陵山脉深处的建始县长梁镇。曾经,这片群山环抱之地因偏远闭塞、产业单一,乡村发展步履维艰;如今,顶尖农业科技与富硒沃土相拥,一场波澜壮阔的农业产业革命在这里上演,不仅让长梁镇焕发新生,更为全县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缘起:三重引力,院士目光聚焦建始深山
“这里的自然条件与发展决心,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兴农的最佳试验场。”谈及与长梁镇的结缘,张启发院士的话语道出核心。这场跨越山海的科技牵手,源于天时、地利、人和的三重契合。
“自2012年华中农业大学与建始县建立定点帮扶关系起,我们就意识到,这是长梁农业突破瓶颈的重大机遇。”长梁镇党委副书记方和沐回忆。为促成院士团队的技术落地,他带领农业专班多次往返武汉,梳理土地资源、争取政策支持,硬是闯出了一条校地合作的畅通之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更为校地合作搭建了高位平台,十余年的校县携手,让实验室的成果得以在田野间深深扎根。
建始县长梁镇的自然禀赋堪称天赐。700米左右的适宜海拔、15.5℃的年均气温、1400-2000毫米的充沛降水,再加上土壤中富含“抗癌之王”“生命之火”的硒元素,构成了稀缺且不可复制的生态基底,为培育高端富硒农产品提供了天然温床,也让建始成为发展高端特色农业的优选之地。
更让院士团队动容的是建始上下一心的发展合力。县镇两级主动出击,提供全方位土地、政策保障,构建起“院士团队+地方政府+市场主体+基层农户”的四位一体协同机制。农户们对华中农大技术的充分信任,让顶尖科技顺利“落地生根”,凝聚成产业升级的强大合力。
破局:“黑”“绿”融合,重塑价值链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用科技创新重构生产要素,引领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高效化迈进。两位院士为长梁镇带来的,正是这样的核心动能,让传统农业焕发全新生机。
“这可不是普通黑米,每一粒都藏着健康密码。”张启发院士团队研发的“华墨香”黑米,绝非简单的品种改良,而是一场营养导向的“黑色革命”。作为自主研发的中熟籼型一季晚稻,它以“米饭型全谷黑米”理念为核心,标志着农业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跨越。检测数据显示,“华墨香”花青素含量高达1.77mg/g,膳食纤维占比8.7%,蛋白质含量11.2%,还富含钙、铁、锌等矿物质和活性成分,从传统主食跃升为兼具抗氧化、改善代谢等功效的“功能食品”。
在长梁镇双河村68亩“华墨香”示范基地,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已然成型。“从品种选育到病虫害防控,每个环节都严格对标院士团队技术规范。”方和沐介绍,镇里协调资金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如同院士团队的“千里眼”,让武汉的专家远程实时掌握土壤墒情与作物生长动态,实现“线上会诊、精准开方”。
傅廷栋院士推广的“菘油一号”板蓝根油菜,刷新了人们对油菜的认知。它突破传统油菜仅用于榨油或作饲料的单一定位,以“采摘菜薹”为首要目标,是油菜多功能利用增效技术的重大突破。
在长梁镇七矿村的产业观摩会上,用“菘油一号”菜薹烹制的“猛龙过江”火锅,以鲜美的口感赢得满堂喝彩,直观展现了其优良商品性与广阔市场潜力。该品种平均亩产达1351.9公斤,菜薹作为高端蔬菜,市场价格远超传统油菜,大幅提升了单位土地产出效率与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开辟新路径。傅廷栋院士自信断言:“‘菘油一号’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油菜的领先技术”,这既是对品种科技含量的认可,更是对其产业带动性的期许。
升级:三品聚力,打造建始金字招牌
“好品种更要创好品牌,才能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方和沐的话道破产业升级关键。遵循建始县“品种、品质、品牌同向发力”的发展思路,两大特色产业正从“农产品”向“精品”稳步迈进,成为建始县特色农业的闪亮名片。
品种上,“华墨香”瞄准功能性主食市场,“菘油一号”开辟菜用油菜新赛道,均为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从源头构筑市场壁垒;品质上,院士团队全程技术把关,标准化规程贯穿种植、加工全链条,绿色生态成为建始农产品最硬的底气;品牌打造上,当地着力培育“富硒黑米”“板蓝根青菜”地理标识品牌,统一包装设计与市场定位,主攻中高端消费市场。“统一供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五统一”模式,确保产品品质稳定,让“建始出品”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共赢:全域赋能,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我今年种了2亩‘华墨香’,比种普通水稻多挣3000块!”长梁镇双河村村民李在民的喜悦,是科技兴农最生动的注脚。科技成果落地,离不开市场化机制保驾护航。当地引入湖北乡兴未来农业、湖北黎伯农业等企业作为运营主体,负责土地流转、资金投入和市场销售,打通了科研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推出的“公司自种+联农带农”模式,让农户吃下“定心丸”:企业统一提供种子、技术指导,按保底价收购产品,降低了农户市场风险和技术门槛;农户通过种植、务工获得多重收益,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越来越多农户主动加入,李在民计划明年再扩种3亩“华墨香”,乡兴公司也将“华墨香”种植面积扩至400亩。从“要我种”到“我要种”的转变,正是工作成效的最佳证明。与此同时,院士团队和企业组织的技术培训,让农户科技素养和种植能力普遍提升,实现“授人以渔”,为全县产业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
如今,长梁镇的两大特色产业已成为建始县农业转型的“引擎”,催生了全域联动的连锁反应。产业发展不仅带动当地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加工包装、物流运输等相关业态蓬勃兴起,更辐射带动全县多个乡镇发展特色种植。越来越多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周边农产品加工企业也迎来发展机遇。
“只要找准生态与科技的结合点,激活乡村产业内生动力,任何山区县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振兴之路!”傅廷栋院士的话语掷地有声。在两位院士的科技赋能下,建始县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开放包容的发展姿态,让科技甘霖浸润乡土。
这条“生态优先、科技引领、品牌驱动、联农带农”的发展之路,不仅让长梁镇焕发新生,更让富硒资源的价值在全县范围内充分释放,为更多乡村带来振兴希望。未来,建始县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在全县田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续写农业蝶变、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黄娟、李森威 )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