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华农
首页 / 媒体华农 / 正文
【楚天都市报】育良种 培良才 兴农业 他们为种业振兴贡献华中农大智慧

华中农业大学棉花遗传育种教师团队 学校供图

在我国棉花种业振兴与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华中农业大学棉花遗传育种教师团队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团队从1998年的2名教师发展到现在10名教师,始终秉持“以现代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农科”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育人、科研、援疆三大领域深耕不辍,交出了一份“育良种、培良才、兴农业”的优异答卷。

构建四维体系

创新“三全育人”

团队坚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创新“思政育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四维育人模式。通过持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创新实施红色“1+1+1”共建机制,即1个红色导师带领1个研究生党支部和1个本科生党支部,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团队依托国家级农学专业生物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承担《植物生物技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教师年均授课量达110课时。坚持“科教融合、信息赋能、创新协同”的理念,团队不断健全“三全育人”机制,推动优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精心选取重点、难点、盲点及热点案例拓展教学内容,并利用虚拟教研室、数字课程等线上平台,以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手段和体系,实现“五结合”: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基础与前沿、理论与实际、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深度融合。

团队教育教学成果显著,五年来,主编、副主编教材3部,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入选省级一流课程,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4项教学成果奖励。

攻克关键技术

服务国家战略

团队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紧密围绕国家种业安全、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科技援疆等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技攻关。近五年来,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课题等共39项,牵头或参与“十四五”“十五五”棉花领域相关科技规划制定,积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突破。

团队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多项重大进展:完成陆地棉与海岛棉高质量参考基因组绘制,鉴定出一批调控产量、品质与抗性等关键性状的遗传位点,开发实用分子标记,有效推进基因组选择育种;建立棉花体细胞杂交与植株再生技术体系,突破远缘杂交障碍,拓展种质创制途径;攻克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卡脖子”技术,构建了集遗传转化、基因编辑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于一体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显著提升育种效率。利用上述技术,成功培育出29个高产、优质、多抗棉花品种,其中国审品种8个,有效缓解了我国棉花品种“高产与优质”“高产与抗性”难以协同提升的产业难题。

团队主持完成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8项;团队负责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重要奖励和荣誉。

扎根边疆大地

青年人才辈出

援疆是国家战略,粮棉稳产则是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团队依托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西部基地,通过选派援疆干部、为当地培养兴疆人才、共享教学资源、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共建科研平台等方式支援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多所新疆院校,持续推动教育、人才和科技援疆工作落地见效,有效促进了中西高校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教师发展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为配合湖北省对口支援新疆博尔塔拉自治州,将“华棉702”授权湖北援疆企业新疆楚创高科开发利用,在科技援疆中发挥作用;为支持华中农业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工作,将院士工作站设在石河子大学,目前已招收了近30名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正在石河子大学的学科建设中发挥作用。团队负责人张献龙受聘为新疆农科院首席科学家、朱龙付是第八批中组部优秀援疆干部,团队10余人次获新疆各类人才荣誉。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撑。作为作物学科骨干师资与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科研力量,团队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尤其重视中青年教师的系统培养,通过“传帮带”机制,在研究生培育、科研创新与团队文化等多个维度搭建成长平台,助力中青年教师高质量发展。在团队的坚实支撑下,作物学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团队荣获农业农村部“神农创新团队奖”,并涌现出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形成了一支由院士、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教学名师引领,以中青年杰出人才为骨干,老中青梯度合理、教研产紧密结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一流教师团队。 文/邹浩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