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的青年学子们奔赴祖国各地,将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从留守儿童教室里的欢声笑语,到千年古村的匠心传承;从丘陵山区农机轰鸣的试验田,到革命老区浸染血色的纪念馆……73支实践团队以专业为笔,以热忱为墨,绘就了一幅“专业+特色”的育人长卷。
公益之光:技术传递温暖人心
云梦县曙光小学的教室里,彩纸翻飞,歌声回荡。云喆支教队的队员们化身“全能教师”,为留守儿童量身定制多彩课程:手工课上,稚嫩的小手剪出童趣世界;音乐课中,欢快的律动驱散孤独阴霾;科学实验点亮好奇星火,历史故事滋养文化根脉。“我们不仅教知识,更想成为他们看世界的另一扇窗。”支教队员在日志中写道。短短一周,志愿者们用耐心与爱心织就了一张温暖的安全网,让留守的童年绽放出别样光彩。
这份温暖同样流淌在乡村社区。蔡甸区的“技术助老助残”小分队带着万用表、螺丝刀走进养老院。他们为老人清理手机内存、设置大字模式,甚至开发出图文并茂的方言版视频教程。当机械专业的学子帮独居老人修好吱呀作响的电风扇时,大爷紧握队员的手:“这修好的不只是风扇,是我这老骨头过夏的指望啊!”技术不再冰冷,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
专业赋能:硬核科技破解乡土难题
在崇阳县的陡峭丘陵上,柑橘运输机的履带碾过35°斜坡。工学院学子跟随李善军教授蹲守田间,记录“7YGD-Q55型山地果园运输机”的每一次爬坡数据。“传统人工运输成本每亩1200元,这台设备能降本30%,但转向灵活性待提升。”团队在伊轩柑橘合作社边挥锄除草边“问诊”,提出“增加铰接转向模块”“优化传感器布局”等方案。当听到“新农人”程艳盛赞团队研发的智能耕地机“让陡坡耕作稳定性远超传统农机”时,学子们真切感受到知识落地的分量。与此同时,在云南石林,另一支团队深入撒尼文化腹地,解码千年民族智慧:他们调研非遗刺绣的精湛技艺,测量红泥墙的恒温特性,体验火把节的狂欢仪式,在传统建筑与节庆文化中汲取“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为非遗传承注入科技视角。
团队还拓展国际视野,赴宁德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世界五百强企业青拓集团,直面“卡脖子技术”挑战,开展技术溯源研学之旅。从总理的“圆珠笔之问”入手,队员们围绕精密轴承,深入梳理其技术发展脉络。通过实地走访相关科研团队和生产一线,清晰认识到关键环节的“研发瓶颈”。他们并未止步于认知,更尝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模拟攻关”,在解决真实难题的过程中,深刻突破了“课本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式,体悟到“创新需要敢于挑战未知”的真谛。
红色铸魂:在历史坐标中锚定青春航向
贵州遵义,一座浸润着革命热血的红色圣地。88年前,遵义会议在枪林弹雨中点亮中国革命的灯塔,那些斑驳的旧址、沉默的文物,都是镌刻初心的教科书。实践团队在遵义会议会址追溯历史转折,在红军烈士陵园纪念碑前肃穆默哀、缅怀先烈。勾坝会议遗址前,队员们架起摄像机录制微党课:“我们要让革命旧址‘开口说话’,让红色基因触手可及。”在武汉,学子们深入辛亥革命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参观和现场研讨,与革命先辈展开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在膳堂的木桌粗碗间感悟艰苦奋斗本色,在纪律建设史料中淬炼信仰之基,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征程中永续传承。
红色基因的传承更需专业解读。在安徽泾县新四军修械所遗址,机械学子分析战争年代枪械的维修智慧,撰写《红色工程中的技术密码》;遵义娄山关,实践团通过直播解读从煤油灯到光伏发电的能源变迁。历史细节中的科技光芒,让家国情怀从认知升华为践行——“技术报国”的种子,正在青年心中破土而生。
在留守儿童求知的眼神中读懂教育的意义,在古村匠人的坚守里领悟文化传承的分量,在革命老区的红色土地上汲取奋进的力量,在破解丘陵山地‘三农’难题的实践中展现出创新的锋芒……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明庭庆表示,未来,该院将持续拓展实践育人的深度与广度,引导广大学子扎根中国大地,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锤炼过硬本领,将论文写在更广阔的乡土画卷上,在服务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镌刻下鲜亮的华农印记!(瞿明丽、安一卓)
链接:https://www.news.cn/digital/20250721/a0bd7b37088f43b8b07c9e974703b53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