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华农
首页 / 媒体华农 / 正文
【新华社】这个夏天,华农学子聚焦:农村“一老一小一困”如何精准关爱?

炎炎夏日,用脚步丈量乡土;青春力量,探寻民生温度。7月以来,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师生调研组深入湖北省秭归县、钟祥市、大冶市三地27个村庄,开展一场关于农村“一老一小一困”关爱服务体系的深度调研。600余户走访、3所养老院探访、数十场座谈访谈……师生们用扎实的田野调查,为乡村民生保障网建设贡献青春智慧。

秭归:聚焦“三留守”,摸清关爱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屈原故里秭归县,调研组系统梳理当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的关爱政策,并与镇村干部、社工、乡村医生深入交流。“政策的落地效果如何?动态管理是否精准?”带着这些问题,师生们走进农户家中,记录真实需求,探寻基层治理难点与突破点。

钟祥:探路“互助养老”,长护险试点如何托起“夕阳红”?作为“长寿之乡”,钟祥市正在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调研组走访客店镇、九里乡等地村级养老站点,观察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老帮老”机制运行情况。“助餐、助医、助洁等服务是否可持续?长护险能否真正减轻家庭负担?”师生们与老人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真实诉求。

大冶:聚焦特困群体,政策兜底如何更精准?在大冶市,调研组重点关注残疾人、重病患者、特困供养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通过比对部门数据与入户核实,团队评估低保、临时救助等政策的精准度,探讨基层经办能力的提升空间。

“田野是最好的课堂”。“在留守儿童家里,我们看到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在‘老帮老’志愿者身上,感受到最朴实的邻里温情。”社会学专业学生汤佳琦的调研笔记里写满触动与思考。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院长田北海表示,此次调研是响应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实践,也是学院“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体现。未来,团队将形成详实报告,为完善农村关爱服务体系提供决策参考。(肖俊樊、姚天航)

编辑:陈辉

点击阅读原文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