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时节,瓜果飘香。在湖北省荆门市漳河新区双喜街道双井村,连片的设施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辉,犹如波光粼粼的“银色海洋”。走进棚里,翠绿的瓜藤肆意蔓延,圆滚滚的西瓜从叶片缝隙间探出脑袋,村民正在赶收最后一茬西瓜。
“头茬瓜四月下旬就上市了,目前西瓜已采收八成。”双井村党支部书记、双井西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伟乐介绍,“双井西瓜种得好卖得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家家户户初步实现‘4个2’,即亩产收入2万元,户均资产200万元、2套房、2台车。”
2006年,军人刘伟退伍返乡,落后的村容村貌让他萌生了带领家乡脱贫的念头。几经思考,他决定试种西瓜。当地农民见他赚了钱,便跟着他成立合作社。然而,随着种瓜规模扩大,销路却成了问题。2010年,经荆门市蔬菜办公室联系,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设施栽培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别之龙教授率团队来到双井村。
调研发现,村民先在大棚里种菜,等清明节后才种西瓜,七月上旬后瓜才上市。这时,西瓜市场已被河南、江苏瓜占领,外地瓜一斤才卖3到5角钱,且量大挤占了销售渠道,本地瓜毫无价格优势。
针对这一问题,别之龙团队根据荆门土壤和气候特征,结合双井村大棚西瓜的需求,先后引进几十个早熟优质品种,实现了4月下旬至6月上旬西瓜供应周期全覆盖,与其他露地西瓜主产区错开季节上市。这些年,双井瓜都会赶在5月前上市,除了好卖,价格从“白菜价”跃升至2元多,行情好的时候还能到7元,身价翻了几番。
销路打开,种植规模进一步增加。刘伟介绍,合作社目前种植规模扩大至近万亩,社员从最初5户发展到330多户,还带动了周围15个村种植设施大棚西瓜。
种瓜效益虽好,但西瓜种植需要轮作换茬,这是农业生产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不换茬则容易引发病害,造成减产,然而村里土地数量有限,换地种瓜很难实现。经过实验探究,别之龙给出了解决方案。通过推广“瓜—稻—菜”轮作种植模式,春夏种早熟西瓜、夏秋种晚稻、冬种油菜薹,使土壤系统在不同季节间干湿交替变换,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改良了土壤结构。
荆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候晓静告诉记者,大棚西瓜收获后在大棚上搭建防虫纱网,水稻种植不打农药,保证了水稻的品质,也保护了漳河库区的生态环境。油菜薹不仅能放到市场上卖,还能翻到地里作绿肥,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
2023年,双井村“瓜—稻—菜”轮作标准化基地每亩可产西瓜约6000斤,晚稻约1000斤,油菜薹约800斤,除去物料、人工等成本,每亩一季西瓜纯收入超过1.2万元,加上晚稻和油菜薹,每亩年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目前,每亩收入早已超过2万元。
“瓜—稻—菜”的轮作模式丰富了荆门的“米袋子”“菜篮子”。近年来,荆门市紧紧依靠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等领衔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别之龙等专家担任荆门市产学研合作平台“农博士”,推进全市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只虾、一棵菜、一枝花“六个一”工程建设,保障钱粮双增。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