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晏华华
5月11日,华中农业大学、广东海大集团、湖北洪山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无肌间刺鱼成果转化。
华中农业大学高泽霞教授介绍,我国及世界主养淡水鱼类普遍存在肌间刺,即肌肉中的小刺,严重影响消费者食用和产品深加工。团队历经十余年努力,取得了原创理论和技术突破,系统解析肌间刺发生发育规律和骨化机制,在国际上首次鉴定肌间刺发生关键调控基因runx2b,通过分子精准育种,创建无肌间刺鱼类分子育种技术体系,100%去除鱼体肌肉小刺,已培育无肌间刺武昌鱼、草鱼等新种质/新品系。

签约仪式上,华中农业大学、广东海大集团、湖北洪山实验室签订了无肌间刺草鱼新品系独占实施许可合同和合资公司设立协议。合同约定,华中农业大学以独占许可方式许可广东海大集团使用“一种创制无肌间刺草鱼的技术”,期限为20年,海大集团累计支付金额5000万元。
湖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三方还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共同成立海大产业研究院。根据协议,三方将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种业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申报以及成果展示与示范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力争科企协同攻关,研发出一批具有先进性、开发性和广泛应用场景的新技术、新基因、新种质、新产品。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湖北洪山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严建兵表示,湖北洪山实验室以奉献丰富的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衣食为使命。无肌间刺淡水主养鱼是世界首例人工培育,技术成果世界领先,实现了种质和基因资源自主可控,解决了中国淡水主养鱼类高质量发展的“卡喉咙”问题,为世界淡水主养鱼类遗传改良提供了全新方向和策略。
广东海大集团董事长薛华表示,近年来,在全球的膳食结构中,水产品的比例一直在增长,作为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淡水鱼经济价值高,但肌间小刺限制了产业的提升和推广,高泽霞教授团队此项技术突破,具有非常大的经济价值。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