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华农
首页 / 媒体华农 / 正文
【湖北日报】千余名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在汉共话食材科技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徐迅 晏华华

3月28日至30日,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质量与营养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食材科技大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围绕“研产联结,助推食材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主题进行交流研讨。

多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作主题报告,聚焦粮油提质、食药同源、生物合成、碳减排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食材产业的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锚定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在报告中介绍了粮油食材控菌减损提质固氮的研究进展。其团队针对花生、大豆面临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和固氮效率低两大难题,研发出“ARC微生物菌剂”及配套耦合技术,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创新方案,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及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教授谢明勇在报告中提出,“食药同源”产业既是传承中华传统医学的文化载体,也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引擎。食疗产品在慢病防控和“主动健康”模式中潜力显著,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融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结合传统配方与先进食品工艺,实现产业升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单杨在报告中,剖析了生物合成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前沿应用与无限潜力,为未来食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生物合成作为生物学、工程学、化学与信息技术交叉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通过设计标准化生物元件或构建人工生命体系来生产食物,减少对土地、水资源的依赖,应对粮食安全与生态挑战。

大会设立六大平行分论坛。“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涵盖水产资源生物加工、功能乳制品开发等前沿技术报告,“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着力解决从生产到消费全链条的安全管控难题,“组分挖掘与功效评价”系统解析食材活性成分的结构与功能,“营养与健康评价”推动从基础营养研究到个性化健康方案的转化,“组分功能化利用”为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原料与工艺支持;同时还展示了青年学者在技术创新与交叉应用中的多项前沿探索,凸显新生代科研力量对产业痛点的研发能力。

大会期间,5000余家食材企业的现场展览与对接活动同步举行,为科研成果转化搭建直通渠道。

此次,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质量与营养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为深耕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相关从业者提供交流和合作平台。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斌当选为专委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认为,本届大会通过学术前沿与产业实践的双轮驱动,不仅勾勒出食材科技的创新图谱,更构建起跨领域协同网络,在健康中国与双碳战略的双重背景下,这场思想碰撞正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活动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华中农业大学主办。华中农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表示,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挑战,亟需通过科技创新赋能食材全产业链。该校聚焦生物育种、食品加工、营养健康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为传统食材注入科技动能。未来将强化创新链、畅通转化链、筑牢人才链,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推动实验室技术向产业转化。

点击阅读原文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