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华农
首页 / 媒体华农 / 正文
【楚天都市报】首场“委员通道”开启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率先亮相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赵贝 涂梦蝶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一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第一个接受媒体采访。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永远的真理

“我国在农业技术创新、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方面有哪些新进展新突破?”面对人民日报记者提问,严建兵说,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

“对于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严建兵说,“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想这句话永远是真理。”

严建兵表示,解决国家粮食安全,一是要藏粮于地,二是要藏粮于技,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步入了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也超过了63%,其中离不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贡献。

“农业科技工作者被称为追着太阳跑的人,因为他们南繁北育,追着太阳跑,顶着烈日干,一年四季都是农忙,培育一个新品种,少则五六年,多则一二十年,而其中又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最终能够推向市场。”谈及农业科技工作者,严建兵现场提及一个团队成员的名字——李文强,“研究生阶段开始,他几乎每年都在南繁基地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咱们一代又一代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就这样辛勤耕耘在祖国的大地上。”

潜心研究发展高蛋白玉米替代大豆进口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严建兵专门前往海南,对从事高蛋白玉米推广和产业链延伸的下游企业进行调研。

一直以来,严建兵都致力于用高蛋白玉米替代大豆饲料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他数十次往返于全国各地的玉米试验田和下游技术应用企业之间,在提高玉米蛋白含量、增加产量等方面取得了多个成果。

他在调研中发现,我国的高蛋白玉米推广种植仍存在难点,他把相关调研成果带上了今年全国两会,这将是他再一次就“发展高蛋白玉米替代大豆进口”话题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提案,相关提案也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的重视。

提案背后是严建兵团队十多年科研攻关的努力,是他带着泥土和露珠的履职历程的直接体现。目前,他们培育的第一批高蛋白玉米品种,蛋白平均含量已经达到10%,比普通玉米高出两个百分点,并已经开始了大面积推广。

提高一个百分点可减少七八百万吨大豆进口

“去年我们国家进口了1.05亿吨的大豆,其中绝大部分都用作了畜禽的蛋白饲料。如果完全要替代这1亿吨大豆的进口,那我国得新增七八亿亩耕地,要新增这么多耕地,非常困难。我和我的团队过去几年就一直在思考,我们能否将提高玉米中的蛋白含量作为一个目标,所以过去几年我们和企业深度合作,已经培育了多个蛋白含量超过10%的品种,并且推广了1000多万亩。”严建兵算过一笔账,去年我国玉米总产是2.9亿吨,如果蛋白含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新增了290万吨的蛋白,如果这些蛋白都被有效地利用,那就相当于我国要少进口七八百万吨的大豆。

“大家不要小瞧这一个百分点,每一个百分点都弥足珍贵。”严建兵说,“每多一个百分点,我们就多一份底气,多一个百分点,我们就多一份保障,现在我和我们的团队还在为这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地努力,希望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做一点贡献,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

人物简介:

严建兵,深耕农业领域三十年。他“死磕”玉米研究,为全球玉米种植和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5年,从湖北崇阳农村家庭走出来的严建兵,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在华中农业大学,他读完学士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一直到2006年,严建兵被选拔出来,获得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和康奈尔大学联合招聘的博士后项目机会。在海外工作的5年里,严建兵的研究成果促进了高维生素玉米品种的选育,并在非洲赞比亚等国推广种植,他因此获得2010年度日本国际青年农业科学家奖。2011年,严建兵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到华中农业大学任教,继续攻克玉米难题。

前不久,严建兵团队找到了降低玉米籽粒含水量的关键基因,可让收获期的玉米籽粒快速脱水。这一发现大大降低了人工掰棒子的成本和玉米烘干的能耗成本,每亩地最高可以节约成本150元。2024年11月,《细胞》(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培育奠定重要基础。

点击阅读原文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