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华农
首页 / 媒体华农 / 正文
【中国经济网】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粮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中宏网湖北2月10日电(记者 江发权 通讯员 宋佳雨 唐保超)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共同探讨粮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之路。相关成果发表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5卷第1期。

该活动特邀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何可教授主持专题研讨,约请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宋洪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生态经济研究室主任于法稳研究员,以及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张俊飚教授等共同参与。

宋洪远教授团队的研究《消费者视角下的粮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了消费促进粮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的理论框架,指出消费者对粮食生产的环境影响认知不足、绿色低碳产品市场供给不足、消费者行为与绿色低碳转型的矛盾等问题。为此,他们提出了强化消费者对粮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认知和教育、优化绿色低碳粮食产品市场供给、引导消费者行为改变等优化路径。具体措施包括绿色低碳教育普及、增强消费者绿色低碳意识、丰富绿色低碳粮食产品种类、降低绿色低碳粮食产品成本等,以加快促进粮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

于法稳研究员团队的研究《土壤健康视角下实现粮食安全的绿色之路》,认为土壤健康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但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高产量下的区域供需矛盾、耕地资源紧约束、农民种粮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为此,他们提出从顶层设计、资源保护、绿色投入、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的建议。具体包括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升耕地土壤健康水平、推广绿色生产资料、强化农田水利设施体系的系统化等,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张俊飚教授团队的研究《粮食供应链碳足迹管理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分析了粮食供应链碳足迹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包括家庭粮食消费、食物系统废物处理、食品加工和包装等环节的碳排放。他们认为,尽管中国在农业生产环节的碳减排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粮食供应链的碳足迹仍处于较高水平。为此,他们提出建立健全碳足迹核算监测核查标准、构建跨部门合作机制以及优化成本分担和投资回报模式等策略,以推动粮食供应链碳足迹的有效管理,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何可教授团队的研究《数字技术赋能粮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分析了数字技术在粮食生产、加工与储存、供应链管理以及消费者行为变革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他们认为,数字技术通过精准农业、智能装备、科学数据决策等手段,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他们还提出应对现实挑战的策略,包括强化文化适应性教育、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优化经济投入与回报机制等,以推动粮食系统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与国家战略紧密相关,也关注了当前“三农”领域的前沿问题,体现了学术界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双碳”目标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该研究专题旨在为推动中国粮食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助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将继续关注粮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的相关研究,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经济网

链接:http://www.ce.cn/macro/more/202502/11/t20250211_39288372.shtml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