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韩晓玲 文俊 通讯员 蒋朝常 晏华华
时近年底,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一片繁忙场景,多个课题组的科研人员正抓紧时间与项目进度赛跑,奋力攻关。

玉米团队成员代明球教授在实验室里忙碌着,不时对研究生进行指导。“我们平时做起科研来,很少有节假日的概念,现在就更忙了。”他说,对科研人员而言,每天上班时间相对是固定的,下班时间就说不准了,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常事。

虽然经常加班加点,但团队成员干劲十足。“习近平总书记对我校玉米团队的科研成果表示肯定,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努力的方向。”代明球教授说,大家倍受鼓舞。在严建兵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全体师生正在加班加点,努力协同攻关,希望早日解决饲料蛋白“卡脖子”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奋力为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做出贡献。

实验室一楼展厅里,陈列着高产高蛋白玉米新品系的展品。小小籽粒,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汗水。

这支由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湖北洪山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严建兵教授带领的玉米团队,近年来针对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的培育进行攻关,培育了产量不降低、籽粒蛋白含量从8%提高到12%的新品系,找到了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降低7%的关键基因钥匙,克隆的多个高产、优质、抗逆、快脱水关键基因已经应用于产业。
我国饲料蛋白存在巨大缺口,对大豆进口依存度高。代明球教授介绍:“我国每年要进口约1亿吨大豆。玉米籽粒蛋白含量每增加1%,可替代700万吨大豆豆粕。玉米团队希望通过提高玉米中蛋白的含量,来实现对大豆蛋白的大幅替代,解决这个‘卡脖子’问题,保障粮食安全。”
11年来,代明球教授致力于研究玉米抗逆生物学,聚焦环境变化对农作物生产尤其是对玉米生产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攻关。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他潜心研究玉米如何响应气候胁迫,解析其抗旱、耐高温、耐盐碱等背后的机制,希望为玉米高抗高产育种提供新的资源和方法。
“我们之前花了大量时间来研究玉米抗旱,克隆了一系列基因。玉米如何响应干旱胁迫?它的遗传调控和分子机理是什么?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这些基因,帮助玉米来抗旱。”代明球教授告诉记者,产量性状和抗逆性状往往相互拮抗。产量一旦提高了,抗性可能就不太容易上去。如何实现产量和抗性之间的平衡,让“鱼与熊掌”兼得?玉米团队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果,可以用在玉米育种中。该团队希望把多个调控关键农艺性状的基因聚合在一起,让玉米既高产又高抗。将来,通过培育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满足饲料蛋白的需求。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