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来,我们持续关注和报道了贵州山区女孩龙海芬与华农双向奔赴的暖心故事。事实上,龙海芬只是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22年接力支教以来,4个支教点里考入大学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之一。22年间,黔鄂两地一个接一个的山里娃在支教团的呵护下,走出大山,放飞梦想,步入心仪的大学校门。

早上8点,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兴合村为民小学校园早已书声朗朗。正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的,是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老师宋沛煊。从今年8月到明年7月,她和其他3名队友会在这里度过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为民小学是黔西北山区一所偏远村小,四面环山。学校有在读学生100多名,大多是留守儿童,主要来自兴合村和附近村寨。2015年,为民小学成为华农“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支教点。今年8月,新一届支教团4名队员到达这里,负责二年级到六年级的教学工作。暑假期间,支教老师们开设了“七彩假期”活动,与孩子们进行了初次零距离接触,彼此都留下了快乐的记忆。


支教老师王培正负责三年级和五年级的英语教学,新学期伊始,他就开启了第一次家访。今天要去的,是居住在临近纳雍县的学生陈一萌家。因小时候摔伤没及时治疗,陈一萌走路总是跛脚。在往届支教团老师的多方奔走下,广州一家爱心基金会资助小一萌进行了手术治疗,目前小一萌已回家,处于康复期。

徐本禹的到来,让家境贫寒、辍学后在贵阳卖豆腐的康胜美重回课堂。后来,康胜美成为徐本禹教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2014年,毕业后她回到为民小学支教一年。

2003年,在为民小学支教一年后,徐本禹又去了条件更为艰苦的大石小学支教。随后,他的支教故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华农因势利导,成立“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接力棒从2005年开始传递。22年间,200余名志愿者们接力在贵州华农本禹希望小学、大石希望小学、为民小学,以及湖北恩施摩峰中心小学支教。

用微光点亮微光,传递温暖与希望。20多年来,一批批华农青年学生接过本禹支教的火把。2017年,第13届支教团成员曹媛媛、王祥礼等4名队员赶赴为民小学,6年后,他们教的学生中有4人考上贵州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其中龙海芬成为支教团22年接力支教以来,第一个考入华农的支教点学生。

在进行主课教学的同时,支教老师们还发挥专业和特长,多方面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和能力。2019年,第15届支教团成员樊懿楷在为民小学组建了小星球合唱团,让山里的百灵鸟在音乐中看见更自信的自己。

今年,第20届支教团成员丘志峰接过了小星球合唱团的指挥棒,希望带孩子们走出山外,让更多人听到他们的歌声。
在贵州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第18届支教团成员李博涵不仅细心帮扶学生,结束支教后还对一名学生进行长期资助。第18届支教团成员刘述密和队员赶赴湖北恩施摩峰小学支教,每人承担8门课程,即使教学任务重,但从没应付孩子们一节课。


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封回信,是一份嘱托,也是一份激励。22年来,从一个人,到200多人的支教团队;从一个小学,到黔鄂三地四校。从支教点走出第一个大学生,到50多名大学生。支教火把,传承不熄。如今,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的故事,仍将继续。 (来源:垄上行 记者 刘余 李江 通讯员:蒋朝常 编辑:刘文畅 编审:涂丹)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