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 姚江林:今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纪念活动隆重庄严,阅兵盛典激扬恢弘,是一堂宝贵的民族精神宣示和爱国主义教育大课。80多年前,学校前身湖北省立农学院的师生们在抗战烽火硝烟中西迁恩施坚持办学,以实际行动“宏农学、扬国光”,谱写了一曲共赴国难、教育救国的壮歌。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落实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理论武装、实践养成、文化建设等各方面,教育引导师生“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在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中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要进一步学习科技强军经验,深入推进以现代信息科技、工程科技和生物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不断筑牢农业强国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济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基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校长 严建兵: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和人类正义与和平的伟大事业。作为高校校长,我深知“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我们要以史为鉴,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开创未来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以数智教育为突破口,一体推进高质量教育教学、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科产教融通、项目式推进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全面提升农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力。我们要紧紧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使命,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教授 金梅林:作为女性科技工作者、军二代,目睹大国重器与威武之师,既感到无比自豪,又深感血脉中的责任使命。我将继续深耕科研一线,以创新助力强军梦,用实际行动续写前辈和先辈的忠诚与担当。同时作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和科技工作者,我也将更加坚定地带领更多女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勇攀高峰。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程运江:国家隆重举行纪念活动,既是对抗日英烈的缅怀和纪念,也是一堂全民教育的思政大课,政治意义重大,历史意义深远。阅兵式集中展示了祖国强大的综合实力,令人心潮澎湃,备受鼓舞。人民军队科技赋能、智能赋能的强军建设成效,为我们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给予了极大激励和启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振聋发聩、催人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面向未来,我们更应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在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为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而不懈奋斗。
文法学院退休教师 王绪朗:这次纪念大会庄严丶隆重、热烈,阅兵式威武、雄壮、震撼,彰显了我国的强大和自信。作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我们深知祖国强大的重要,深感和平安全的宝贵!在新时代,我们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就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了祖国更加强大,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努力奋斗!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刘主:铁流滚滚捍卫和平尊严,先烈脊梁撑起民族精神丰碑。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的宣告,目睹大国重器昂首前行,作为大学青年教师与科研工作者,我深感:教育铸魂,乃守护未来之盾;科技自强,方筑就新时代长城!我一定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讲台与实验室,攻坚关键领域与科技前沿,以创新动能响应“科技自立自强”号令,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深耕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以教育薪火践行“开创未来”嘱托,引导青年将理想投身复兴实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园艺林学学院教授 李峰:阅兵场上,将士们步伐铿锵、整齐划一,展现的是国威与军魂;科研战场上,我们同样需要一支纪律严明、能打硬仗的农业科技铁军。要将满腔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农兴农的切实行动,坚定不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水产学院教授 曹小娟:这场阅兵,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庄严宣誓。正是无数革命先烈和抗战英雄的牺牲与奉献,才有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才有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从1945年到2025年,八十载风雨兼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基层党员,我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助力培养一批批拔尖创新水产一流人才,实现渔业强国梦!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智慧农业系副教授 宋鹏:阅兵式中装备方队的受阅装备全部为国产现役装备,充分展现了国家科技飞速发展和国防力量的日益强大。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这场阅兵激励我们教育科研工作者,将震撼与自豪转化为潜心教学、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致力于培养杰出人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工党支部书记 肖小勇:作为高校教师,我深感有责任将观看阅兵式的感悟和精神力量融入日常教学,通过课堂讲解、案例讨论和实践调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抗战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学好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树立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扎实掌握现代经济与管理理论,以实际行动参与国家建设,助力民族复兴。
外国语学院英语与商务英语系教工党支部书记 徐贝贝:阅兵仪式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雄姿,彰显了国家强大的国防力量,令人振奋。这不仅是对抵御外敌入侵完全胜利的纪念,更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宣示。我们要传承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信息学院人工智能系副教授 魏小梅:今日阅兵场上铁流滚滚、战机呼啸,国产化主战装备展现了国家实力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对历史的告慰,对未来的承诺,我们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作为人工智能教育和科研工作者,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要激励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本科生院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处处长 周雷:我们以盛大阅兵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我们当牢记初心使命,在教育引导学生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方面积极作为,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激发他们矢志报效祖国的使命担当,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校园建设与安全保卫部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 沈彬:阅兵式所展现的大国力量,让我深切感受到“守护”与“建设”的厚重责任。安全是发展的基石,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校园安防体系,筑牢师生安全防线,让“守护”成为对历史最诚挚的致敬。基建是发展的保障,我们要以“开创未来”的担当,严把工程质量关,全力打造经得起时间和师生检验的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民生工程,用实干把爱国情怀转化为服务师生、助力学校发展的实际行动。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正科级干部 叶世英:阅兵式是对十四年艰苦卓绝抗战历史的深刻铭记,是对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庄严宣誓,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不惧任何势力阻挡的坚定昭示。科技强才能国家强,我们作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必须立足自身岗位,持续为学校师生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做好服务工作,将磅礴精神力量转化为主动投身农业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自觉行动。
资产经营与后勤保障部 高恂:我是一名曾身着戎装的退伍军人,观看阅兵时,心中那份对使命的敬畏,至今仍清晰如昨。从退伍军人到高校后勤工作者,岗位虽变,但服务的初心从未褪色。当年穿上军装,是为守护国家安宁;如今换上工装,是为守护校园稳定。强大的国家,离不开每个普通人在岗位上的坚守,这份责任,同样厚重而光荣。
附属学校教师 卫玥:九三阅兵是一场生动的思政课。它让我们铭记,我们的先辈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兵展示的先进战力,不是武力的炫耀,而是守护和平的铠甲。这场阅兵汇聚起的,不仅是国之重器,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历史智慧。这堂写在长安街上的“语文课”,值得我永远品读与传颂。
工学院辅导员 贾彦平:峥嵘八十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气魄,完成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我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转化为鲜活素材,激励襄阳“两新”基地的学生们赓续伟大抗战精神,矢志不渝投身专业学习和科研报国的伟大实践。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辅导员 路畅:当80响礼炮在天安门广场回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长河的壮阔回眸,更是新时代中国昂首前行的铿锵步伐。阅兵式上,人民军队威武之师的雄姿与科技强军的成果交相辉映,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今日之中国,既有捍卫和平的钢铁长城,更有创新驱动的科技利剑。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我将从中汲取立德树人养分,扎实做好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以卓越科研成果和专业本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 牛鑫涛: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我的思绪瞬间回到去年随校赴京迎领天安门国旗的凌晨。在交接国旗的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国旗沉甸甸的重量,它不仅是国家的象征,更凝聚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奋斗和牺牲。如今国家强大、民族富强,离不开无数革命前辈的流血牺牲和无私奉献,我辈当自强。我要努力将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和精神血脉转化为生动深刻的课堂讲述,在孩子们心中厚植家国情怀,播撒爱国主义的种子,用教育点亮梦想,为乡村振兴培育新生力量。
化学学院2024级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青马班学员 郑妍沛:这场气势恢宏的阅兵式,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庄严宣告。请党和国家放心,我们新时代青年将在学术科研中追求卓越,在社会实践中服务人民,在思想淬炼中坚定信仰。我们将传承抗战精神,砥砺复兴力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综合整理 陈超奇 审核人 常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