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时讯
首页 / 综合时讯 / 正文
构建具有韧性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知识链、能力链和供应链

【编者按】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日,学校首期人才研修班在襄阳举办,研修班聚焦“坚持‘四个面向’强化人才在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中的引领驱动作用”主题,搭建思想碰撞、智慧交融平台。南湖新闻网特邀不同学科领域青年教师代表,结合研修所得与育人实践,畅谈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思考,为学校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注入更多智慧和力量。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外部环境和高等教育长期发展形成的内部环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在研究型大学构建具有韧性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三位一体”的知识链、能力链和供应链已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

以学科交叉体系打造教育、科技、人才知识链,培养高阶型韧性思维。教育、科技、人才相互赋能、螺旋上升的核心引擎在于学科交叉融合体系。传统单一学科的教育模式与知识体系,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培养出能够应对不确定性、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韧性人才。以学科交叉体系打造的教育、科技、人才知识链,能够打破学科壁垒,促使知识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高效流动、交叉催化,这种融合不仅催生出新的科技增长点,更从根本上重塑了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得以在多元知识碰撞中构建广博而融通的知识图谱,形成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颠覆性创新思维,从而成为能适应变化、引领变革、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力量。未来在学科交叉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学校交叉科学研究院设立的基础上,推动建立一批面向“十五五”国家战略需求的跨院系、跨校乃至跨界的柔性科研组织和教学团队,赋予其在招生、培养方案、学位授予、师资聘任、资源分配等方面更大自主权,重点支持一批跨学科研究项目、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全面推广项目制学习模式,鼓励本硕博贯通培养,设计灵活的交叉学科课程模块和学分认定办法,扩大重点交叉领域的招生和培养规模,着力造就一批能够驾驭未知领域、具备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顶尖韧性人才,同时优化评价与激励体系,建立尊重多元贡献、认可交叉融合创新价值的评价标准。

以现代化课程体系打造教育、科技、人才能力链,挖掘适配型韧性路径。现代化的课程体系是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基础能力转化通道。传统课程体系往往存在滞后性,与科技前沿和产业现实需求脱节,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现代化的课程体系具有动态性、前瞻性和集成性的特征,是能够灵敏响应科技变革、产业需求和国家战略的动态调适系统,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可迁移能力,确保人才供给与科技、产业需求之间形成一条坚韧且富有弹性的能力输送链。未来在建设现代化的课程体系过程中高校需要加强对关键行业部门重点领域能力图谱的捕捉,并考虑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发一批“智能+”、“绿色+”等跨领域集成课程,激励一线科技人才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推动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案例转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阶研讨课、项目实践课,让学生在前沿性的真实场景中锤炼适配能力。同时强化“能力本位”的评价与认证改革,鼓励采用项目答辩、作品集、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考核学习成果,推动课程评价从“知识考查”向“能力认证”转变,加强试点并推广“微专业”,对通过特定课程组合掌握关键能力的学生给予官方认证,增强其就业适配性和职业发展韧性。

以政产学研平台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供应链,建立场景化韧性模式。政产学研协同平台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供应链、建立场景化韧性模式的实践载体,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直接嵌入到国家重大工程、企业技术攻关、区域产业升级的真实应用场景中。通过汇聚政府政策引导、产业真实需求、学术前沿研究、人才培养实践等多方要素,这个平台构建了一个“真枪实弹”的创新生态,使得科技研发直面现实需求,教育改革获得精准反馈,人才则在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中培养了最具韧性的实战能力、创新精神和跨界协作思维,从而打造了教育、科技、人才系统应对不确定性、实现自我修复的韧性模式。未来为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平台的重要作用,高校应进一步围绕国家战略性产业集群和区域优势产业,布局建设一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由政府或企业发布真实技术难题和需求场景,实行“揭榜挂帅”机制,鼓励高校科研团队带领学生组团攻擂,形成“需求牵引、实战研发、能力付费”的可持续闭环,并且完善基于平台贡献的评价与激励体系,将教师在平台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培养产业急需人才的成效纳入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认可企业专家在平台中的教学贡献,激发各方参与的内生动力。同时鼓励校政企共建共享仿真实验室等“场景化”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让学生和研究人员在真实场景中开展学习和创新,弥合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的鸿沟。

(作者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曾晨 审核人 吴义生)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