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时讯
首页 / 综合时讯 / 正文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生物医学专业的实践路径

【编者按】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日,学校首期人才研修班在襄阳举办,研修班聚焦“坚持‘四个面向’强化人才在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中的引领驱动作用”主题,搭建思想碰撞、智慧交融平台。南湖新闻网特邀不同学科领域青年教师代表,结合研修所得与育人实践,畅谈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思考,为学校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注入更多智慧和力量。

7月19日至21日,我校首期人才研修班在襄成功举办。研修班聚焦“坚持‘四个面向’强化人才在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中的引领驱动作用”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和学校实际,开展了深入研讨。作为生物医学专业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锚点,构建贯通教学、科研与产业的系统性生态。

一、教育改革:以交叉融合重塑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生物医学领域正经历多学科深度渗透(如人工智能、材料科学),传统学科壁垒亟待打破。研修班中陈焕春院士强调“产教融合是教育强国之路”,启示我们要做好课程重构,开设“医学+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产业化”等交叉课程,将编程、临床转化等内容融入教学,提升学生的复合型素养;要坚持实践赋能,建设“学术-产业-临床”三位一体的实训平台,引导学生整合分子生物学、数据算法等知识解决真实问题。

二、科技创新:以科研反哺教学的双向赋能

生物医学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创新型学科,科技创新是其发展的源动力。张献龙院士在研修班指出“让科研成果服务产业”,在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发挥高校科研资源优势,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内容。这要求高校发挥科研资源优势:坚持项目驱动,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专项等,将疾病机制研究、药物靶点筛选、个性化医疗转化为教学课题,使学生接触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坚持师生共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通过科研训练营、创新创业计划,推动学生从“项目助理”成长为“主导者”,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互促循环。严建兵校长提出的“用现代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科”,正需此类实践支撑。

三、人才协同: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闭环

生物医学人才成长依赖跨平台锤炼。邓秀新院士强调“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组建团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必须打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要推动平台贯通,联合附属医院、药企建立多层次实践基地,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应用”路径;要促进师资流动,推行校企“双向互聘”,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例如,可与医院影像中心、AI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引导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如基于AI的医学图像识别、癌症早筛算法开发等),使人才培养更加贴合产业需求,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人力支撑。研修班实地考察襄阳智慧农业基地的案例,为生物医学产教融合提供了跨界参照。

四、教师转型:从知识传授到创新引领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核心是教师角色重塑,严建兵校长总结“要做到‘敢闯先试’、坚定‘转型’,以改革为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在生物医学领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科研的引路人、创新的推动者和学生的“合伙人”,这对新时代华农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突出知识更新,紧跟科技前沿,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带领学生直面真实问题;要坚持教学革新,运用虚拟仿真平台模拟临床试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科研思维、创新方法与伦理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积极推进跨界合作,“不做看客,躬身入局”,主动对接临床与产业需求。

放眼未来,要在协同融合上下足功夫,回答好共育未来生物医学人才时代答卷。生物医学领域的突破,绝非单点之功。从华农人才研修班的系统谋划,到课堂教学的跨学科实践,唯有坚持教育奠基、科技赋能、人才驱动的“三位一体”改革,方能筑牢健康中国的创新基石。

(本文作者系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教授 孙耀 审核人 吴义生)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