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时讯
首页 / 综合时讯 / 正文
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召开第七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会议现场(通讯员 侯国涛 摄)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熊萧萧)3月25日下午,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第七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作重楼C601会议室举行。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院士、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种康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徐明良教授、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孙传清教授、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游艾青研究员、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教授及我校张启发院士、张献龙院士、熊立仲教授等13位学术委员出席会议。学校校长严建兵,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科发院常务副院长张拥军,实验室主任班子及固定人员参加会议,姚江林主持开幕式。

严建兵对各位学术委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提出三方面具体要求:一是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他指出,要按照“5+1”的路径持续深化有组织科研,即围绕真科学问题、有清晰的路线图、建立一支团结一致的队伍、整合调动合适的资源、建立恰当的评价体系,核心是要有梦想和信念,奉献丰富的对地球和人类都健康的衣食。二是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按照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强化基础、深化交叉、科教融汇、产教融通”思路,增强自信,志存高远,协同创新。三是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要以一流的科技创新带动一流人才培养质量的跃升,根据研究需求引进和培育人才,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激活人才资源的“一池春水”,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最大程度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会上,实验室主任熊立仲从实验室2024年主要研究进展、各团队深化有组织科研举措与成效、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方面作了实验室2024年度工作报告。李文强、李一博、闫俊杰、杨细燕、王旭彤、洪登峰、袁珅等七位青年老师分别围绕“玉米籽粒脱水基因挖掘与机制解析”“水稻品质耐自然高温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淀粉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棉花抗旱遗传和分子机制解析及抗旱种质创新”“表观遗传在大豆设计育种中的初探”“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9012A的遗传与应用”“提升水稻产能与推动绿色发展的再生稻实践”作了团队代表性进展报告。

学术委员会委员对实验室过去一年在重大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有效联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立足实验室未来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一是聚焦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可能引发的未来农业的共性问题,做前沿性、引领性布局,创制重大品种;二是加强实验室研究的六大作物之间的协同创新,围绕品质、产量、抗病、抗旱、关键技术等关键的产业问题,立足高产、优质和绿色发展,促进不同作物的相关研究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三是进一步总结、凝练实验室“单项冠军”的内容,以形成技术优势、打破技术壁垒、取得突破性成果等方式形成各大作物的拳头产品;四是优化人才引进与成果评价机制,突出对解决产业背后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以需定岗,形成符合团队特色的合理的人才链;五是增强自信,协同发力,主动谋划与提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行业发展;六是加强与不同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交流、合作,增强学科交叉和对数智技术的运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七是持续大力推进全谷物行动计划,助力乡村振兴,切实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审核人 和希顺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