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文涛)9月16日下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农业农村篇,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省农业农村发展情况。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大鹏应邀代表学校参加新闻发布会,就“十四五”期间学校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取得的突出进展回答记者提问。

李大鹏介绍,“十四五”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和“三农”等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秉持“顶天、立地、育人、惠民”的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湖北高质量发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送进百姓家,用“华农方案”守护“中国饭碗”,以“华农力量”助推乡村振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打造农业科技“高峰高原”。 学校聚焦农业生物重要性状形成机制、合成生物学、智能设计育种等前沿方向,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学术顶刊发表论文成为常态,2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全国首批重组的20家标杆实验室之一,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等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重组、新建,国家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成功获批,动物育种与健康养殖前沿科学中心挂牌建设,湖北洪山实验室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育种科技创新策源地迈进,学校现已构建起高能级科研平台集群,为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夯实了“四梁八柱”。
二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围绕水稻、玉米、油菜、生猪、淡水鱼等战略性物种,以成体系建制化模式集成攻关,牵头承担200余项国家重大重点科研任务,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张启发院士团队育成的“华墨香”黑米端上了百姓餐桌,傅廷栋院士团队培育的抗根肿病油菜“华油杂62R”为产业安全保驾护航,邓秀新院士团队实现“一树柑橘红全年”,张献龙院士团队培育的棉花新品种“华杂棉H318”累计推广2500余万亩,陈焕春院士、金梅林院士团队等与病毒赛跑研发高效动物疫苗,高泽霞教授团队破解“鱼刺卡喉”难题并推出无肌间刺武昌鱼,“楚乡黑猪”“倍味美”番茄等新产品市场反响热烈,7项新兽药获批上市,赵书红教授团队的“猪基因组选种选配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华农牌”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了硬核支撑。
三是深化产学研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省建设。 学校坚持“企业出题、学校答题、市场阅卷”,与上千家企事业单位、农业合作社和61家国家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孵化的校办高科技企业科前生物,成为湖北首家农业领域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与襄州区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助力襄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深度参与湖北省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515”行动并牵头负责粮食、油料、渔业等产业链,多位教授担任湖北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专家组组长。“乡村振兴荆楚行”覆盖全省17个市州,助力建始县实现脱贫摘帽,一批智库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严建兵校长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研发进展,充分彰显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四是深化“三位一体”发展,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学校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首批投入3000万元专项经费,实施24项人才培养改革项目,以一流的科技创新带动一流的人才培养。构建“校内+襄阳+龙头企业”的实践教育体系,形成“培养方案共商、课程体系共建、专业实践共管、学位成果共评”的“四维协同”校企联合育人机制。“十四五”以来,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领军人才38人、青年人才89人,国家级人才总量实现倍增。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6000余人,占全国总量的10%以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岗科学家58人、覆盖25个体系,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有力的人才支撑。
李大鹏表示,展望“十五五”,学校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聚焦“奉献丰富的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衣食”核心使命,围绕“瞄准大目标、依托大平台、承担大项目、组建大团队、联合大企业、培养大人才、产出大成果,探索新机制”,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湖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新的更大的华农力量。
审核人 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