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杜乂旻 李洪亮)9月5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献龙在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一楼报告厅,为2025级研究生新生作专题报告。“中国研究生”小红书官方账号与华中农大视频号同步直播,吸引了广泛关注。

报告会现场(研究生院供图)
围绕“谁来养活中国”这一命题,张献龙分析了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指出,我国农业已实现良种国产化、产品多样化,农业装备系列化、智能化、现代化,农产品安全不断加强。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粮食存在一定缺口,对外进口依赖较大。“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不再只满足于“吃得饱”,更要“吃得好”,迫切需要“生产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衣食”。张献龙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坚持农业绿色发展,“走种业强芯之路”。对此,他还以张启发院士、严建兵校长的科研故事为例,希望同学们“面向产业需求思考科学问题,产生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如何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张献龙认为,“研究生是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后备队。” 新生要准确把握角色与责任,尽快实现身份转变、适应新阶段,以 “研究” 为核心,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增强主动性,个人发展的深度与高度最终取决于自我追求;二是要培养科研兴趣,为创新奠定基础;三是要目标明确、敢于行动。他特别强调 “多向导师请教” 是开启科研生涯的重要一步,导师既是学术引路人和塑造者,也是陪伴学生成长的生活导师。他鼓励新生视导师为科研合作伙伴,主动沟通,积极求教。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张献龙强调,“不能仅把将来有一个‘饭碗’作为读研目标,要有国家科技创新的使命感”。他结合研究生培养时间脉络,从初入实验室、选定研究方向,到推进课题实践、完成论文写作,逐一给出建议。他指出,大学是创新之所,“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新生需通过阅读文献、参与学术交流等持续激发创新潜能。在文献阅读上,他建议采用 “精读” 核心文献与 “略读” 关联文献相结合的方式,“多读权威期刊的文章,多读交叉学科的文献”。
“如何做好科学研究?”张献龙表示,应坚守科学精神,在科研中勇于探索未知、挑战权威,也应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奋斗与创新的自觉,胸怀责任、敢于担当。张献龙以孙玉强、杨细燕、涂礼莉、金双侠、王茂军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历为例,强调激情、压力、平台、魄力与坚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

张献龙院士作报告(研究生院供图)
报告尾声,张献龙寄语新生,希望他们树立阶段性目标,勇于自我加压,有紧盯关键问题反复钻研的精神,能从多学科、多视角中寻求方法与答案……最后,他再次勉励同学们将国家需求作为自己科研创新的努力方向,努力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栋梁之才。
审核人 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