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学校全面推进“两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朱静萩 记者 川竹)盛暑时节,学校全面推进“两新”人才培养基地(新农科、新工科时代英才培养基地)条件建设、平台建设。校领导姚江林、严建兵、王从严、王建鸿、郭刚奇、青平、杨少波,校党委常委李向东等分别通过专题调研、实地考察、协同办公、专项督办等多种形式渠道,全面推进“两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姚江林在“两新”人才培养基地智慧教室调研指导工作(记者 川竹 摄)

严建兵在“两新”人才培养基地图书馆调研指导工作(通讯员 谢书山 摄)

校党委书记姚江林、校长严建兵、校党委副书记王从严等先后多次深入“两新”人才培养基地,有针对性地调研指导,对各类具体项目建设开展拉网式检查督办。姚江林多次召集相关负责人碰头会,强调“两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对学校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和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要求全校凝聚共识、坚持创新,形成合力、高位推进,他还重点就基地队伍建设、“两新”时代英才培养、科研创新团队入驻、先进设施设备配置等工作做出决策、进行部署。

严建兵多次强调指出,要以一流科研推动一流人才培养,全面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建设。他在“两新”基地逐一听取了14个入驻教师团队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汇报后提出六点工作要求。一是进一步提高认知,深刻认识到入驻“两新”人才培养基地是重大战略机遇,要以入驻“两新”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开辟新赛道,摒弃固守旧路、依赖传统赛道的思维惯性。二是坚持行稳致远,始终保持创业者心态,事必躬亲、求真务实,秉持“边建设、边运行、边完善、边提升”姿态,切实推进“两新”人才培养改革,着力提升“两新”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坚持创新引领,深度思考,敢于另辟蹊径,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不照搬、不复制已有模式,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找准自身定位,突出重点。四要坚持科学转型,在实现路径上,以系统思维推动“两新”人才培养改革,强化数字驱动、场景驱动、项目驱动,用现代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五是重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可上下贯通、横向拓展的“本-博贯通”的“两新”人才培养体系落地。六是要脱虚向实,每一个学院、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团队都要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规范管理,高效运行,唯有上下同心、群策群力,方能在襄阳这片热土上书写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崭新篇章。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在”两新“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实验基地调研(记者 川竹 摄)

工学院在“两新”人才培养基地开展集体备课(通讯员 蔡江 摄)

据了解,暑期时段,有200余人次教职员工战高温、斗酷暑,坚守在“两新”人才基地条件建设、集中备课、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一线。截至记者发稿时,基地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智慧化的教育教学设备、现代化的教学实验中心、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现代化的科教基地、崭新的体育设施、宽敞明亮的宿舍期待师生秋季学期开启创新发展之旅。

书院俯瞰

教学楼群

教学楼 智慧教室

基地鸟瞰

实验基地

学科交叉中心培养间

学科交叉中心实验室 

大学生艺术中心剧场

图文艺术中心

图书馆阅览区

体育场、体育馆 

研究生宿舍

食堂

审核人 关桓达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