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的一个深夜,华中农业大学的校园早已沉入梦乡,彭少兵教授的办公室却依旧灯火通明。他刚完成了一封写给校长的信,表明自己想要创办作物学领域英文期刊的决心。
彼时,他未曾想到,四年后这本名为《Crop and Environment》的英文新刊,会以首个影响因子5.6的优秀成绩跻身农学领域Q1区,更未曾想到自己会在这场学术期刊的创办征程中,留下如此多令人动容的故事。
缘起:一份立给母校的“军令状”
2016年和2018年,国际顶级农学期刊的两任主编相继退休时,都力邀彭老师接任主编,北京科爱公司也诚邀他创办顶级期刊。然而,他婉言谢绝了这些邀请,却主动找到学校期刊中心范敬群主任,表达了创办一本英文期刊的想法。在随后给校长的信中,他道出了深藏心底的愿景:“我一直想,如果一定要做这件事,一定要为我的母校、我的学院和我的学科去做,这样才更有意义。”
彭老师敏锐地发现,作物学领域存在一个巨大空白——聚焦作物栽培研究的高影响因子期刊寥寥无几,这类期刊当时的影响因子均未超过5。然而,与作物栽培学紧密相关的应用与应用基础研究,对于保障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当前,一些顶级农业期刊如《Field Crops Research》等的拒稿率非常高,导致许多中国学者的优质稿件难以找到合适的发表平台。”他在给校长的信中分析道,“我们需要一本属于自己的期刊,不仅要推动国内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更要为‘一带一路’国家的作物生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期刊组织2023年国际学术会议(通讯员 邓南燕 供图)
这封信犹如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68天后的校长办公会顺利地通过了创办《Crop and Environment》的议题,并获得了学校全方位的支持:“双一流” 经费每年资助90万元、学院提供编辑团队与办公场所、主编团队工作量纳入考核。得知这些消息后,彭老师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这不仅标志着一本期刊的诞生,更是中国作物栽培学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自立门户”的宣言。
耕耘:如切如琢的“匠心守护”


彭少兵教授与邓南燕讨论期刊编辑事宜(记者 川竹 摄)
“彭老师改文章,小到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提起主编的严谨作风,执行编辑邓南燕感慨良多。彭老师独创的“三阶审稿法”,已然成为期刊质量的“金钟罩”:收到初稿后,他会慎重考虑稿件的内容与质量,认真分析稿件的创新性;待收到返修稿后,他首先核查作者是否依据审稿意见修改,然后整篇逐字逐句审查,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经过作者和编辑的两轮校对,在最后的校样阶段,他仍会再次逐字逐句检查,“错别字、表格格式、参考文献格式,图片的清晰度,乃至参考文献中的一个标点符号,他都要亲自把关,确保万无一失。”


期刊组织再生稻生产现场调研(通讯员 邓南燕 供图)
这种近乎严苛的追求,源于他对期刊定位的清醒认知:“我们要打造的并非‘论文仓库’,而是能引领学科发展的风向标。”为了提升国际影响力,在期刊创办之初,他亲自从8本国际期刊的783位编委中筛选学者,最终组成了来自16个国家的54人编委团队,国际编委占比63%,其中34位入选各类权威科学家榜单。澳大利亚学者Graham D. Farquhar教授(h-index: 114)、美国学者Kenneth G. Cassman教授(h-index: 84)等顶尖科学家的加入,让这本中国主办的期刊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国际学术高地。
突破:在学术版图中留下中国脚注

期刊举办2023年国际学术会议(通讯员 邓南燕 供图)
2023年,《Crop and Environment》期刊推出了“中国再生稻技术研发与应用”特刊,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彭少兵不仅亲自执笔撰写综述文章,还邀请了全国多位再生稻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共同参与其中。通过这次特刊,他们致力于统一再生稻领域的专业术语及其定义,推动全球再生稻研究采用中国制定的标准范式。这不仅极大提升了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也确立了我国在全球再生稻研究中的领跑地位。“彭老师常说,我们不仅要发论文,更要发有‘中国声音’的论文。” 邓南燕说。


期刊举办2023年学术交流会(通讯员 邓南燕 供图)
这份对“原始创新”的执着,让期刊在短短三年内实现了重要突破:2024年7月,期刊被ESCI收录;2025年6月,期刊获得首个影响因子5.6,在129本农学类SCI期刊中名列第10,跻身JCR Q1区;此外,即时CiteScore达到 11.0。
更令人振奋的是该期刊的审稿速度——从投稿到接收的时间仅84天。在彭老师的指导下,期刊始终遵循“狠、准、快”的基本原则。但是,“快”不是牺牲质量,而是不断地优化流程。期刊采用的“主编初筛—双盲评审—快速返修—主编再审”机制,确保了优质稿件能以最快速度与学界见面,实现了效率与质量的双重保障。
在邓南燕的记忆里,2025年6月18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当影响因子5.6的消息传来时,彭老师激动地打电话过来分享,感慨道:“我们终于迈出了漂亮的第一步,但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要让《Crop and Environment》成为农学领域的国际顶刊!”那一刻,团队成员才明白,这位科学家的“野心”从来不止于办一本“好期刊”,而是要在国际学术版图上,为中国作物栽培学开垦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绿洲”。
坚守:在学术期刊赛道“不断奔跑”


2022年期刊编委聘任仪式(记者 川竹 摄)
“彭老师的时间管理简直是门艺术。”邓南燕笑着说,“他白天要做科研、带学生、开学术会议,但是期刊事务也处理得井井有条,每篇文章均亲自修改,从未耽误任何一期的出版”。在期刊创立之初的两年间,由于对整个流程相对陌生,不可避免地需要在每篇文章上投入大量时间。白日里,科研与教学工作繁忙,有时只能在夜晚或周末抽出时间处理稿件。截至目前,其他编辑的修改时间尚未计入,仅彭老师一人在每篇文章上花费的修改时间便超过20小时。

2024年再生稻现场研讨会(通讯员 邓南燕 供图)
这种对每篇文章近乎“极限”的严格把关,源于他对学科的深厚感情。彭老师常强调,作物栽培学是“接地气”的学科,尽管它不像分子生物学那般光鲜亮丽,却与亿万人的生计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正如当前在中国推广的机收再生稻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每亩产量相比一季中稻提高了30%,还节约了肥料、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劳动力成本。这难道不是作物栽培领域的一项高水平成就吗?他立志要办一本期刊,让这些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农民节本增效的栽培技术研究,堂堂正正地登上国际舞台。
如今的《Crop and Environment》已发表93篇文章,涵盖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智慧农业、全球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其中关于“中国机收再生稻技术”“作物光合作用与光能利用效率”“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学界广泛关注。但彭老师的目标远未达成:“我们要引进全职编辑,要提升青年编委参与度,要从ESCI升级为SCIE,要让影响因子稳步提升。”这位在水稻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活跃度排名全球第三的栽培学家,依旧像个充满斗志的年轻人,在学术期刊主编的新赛道上奋力奔跑。
从深夜伏案的主编到田间地头的科学家,彭老师用行动诠释着一位学者的坚守与担当。《Crop and Environment》不仅是一本期刊,更是他为中国作物栽培学种下的一颗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破土而出,在国际学术的沃土中茁壮成长,而他的故事,仍在续写着关于理想、执着与突破的新篇章。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周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