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就是一株植物”——教室瞬间安静了下来。
“你扎根在大地里,却发现叶子变得枯黄、茎变得瘦弱”——同学们面面相觑。
“是缺少营养吧?”——有同学轻声说。
“对,营养!那植物缺少营养该怎么办呢?”——话音刚落,多媒体上一株番茄诉说因缺钙导致果实“破裂”的痛苦……
这是湖北省“楚天名师”、资源与环境学院石磊教授的“植物营养学”课堂上的一瞬,既生动有趣又蕴藏哲思。
多年来,石老师深耕课堂、踏遍田野,重塑教学、创新思政,既做“人师”、又为“经师”,力图让营养课堂更有“营养”。

石磊教授在实验室
创新课程:思政之“盐”溶于课程之“水”
“石老师是我的‘引路人’,回想起来,正是他讲授的《植物营养学》和《无土栽培学》两门课程激发了我对植物营养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已经毕业10年的张瑛同学回顾说。
“生动有趣”“案例很多”“循循善诱”“启发思维”……不止张瑛,很多上过石老师课程的同学都对他有口皆碑。
教学中,石老师以“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为教育理念,把价值塑造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围绕这一目标,结合课程特点,他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局意识三个方面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植物营养学史话”“植物营养学科学家”“植物营养学的哲思”……丰富的思政元素让看似枯燥的课程妙趣横生。
石老师和同事们引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注重基础知识和突破性前沿进展相结合,专业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在MOOC自主学习、课堂讲授、文献分享阅读、讨论和课程考核中融入科学精神剖析,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精神,引导他们崇尚学术、追求真理。
“发展经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保护环境留住绿水青山。”在“大局意识”方面,石老师的团队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教”“研”和“教”“育”相融汇,提升同学们的专业自豪感。石老师倡导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开展小组研讨;翻转课堂,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借助在线课程开放平台与雨课堂等线上工具,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石老师与同学们开展课堂交流
提供“营养”的课堂让许多同学驻足。农资2201班的丁乙同学提道:“石老师的课引人入胜,常常引导我们深入思考问题,他讲授的内容也十分前沿,课堂氛围极佳,总能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同班的少数民族同学阿伊谢也表示:“课堂上,针对一个问题大家能进行深入探讨,石老师喜欢与我们互动,及时给予我们鼓励与肯定。”
石老师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邀请国际知名专家走进课堂。在一次学术报告中,石老师结识了英国詹姆斯•赫顿研究所的Philip J. White教授。交流后两位老师达成共识,Philip教授每年作为客座教授来华农进行访问教学。

石老师邀请国外学者来校讲学
石老师认为,课程要通过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育人,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跨越。他主持的“植物营养学 MOOC”荣膺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并获得了湖北高校省级本科课程思政优秀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形成了“结合专业讲思政,渗透思政讲专业”的课程思政模式。
“学无止境,教学如同科研,需与时俱进、持续创新”石老师说道。就在前不久,两鬓微白的他还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参加教学技巧引导员(FDW)研修班,和青年教师一起从头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持续提升教学水平。

参加上海交大教育教学培训
育人为本:难忘石老师的“教育絮语”
无论是初次见面,还是相识许久,石老师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谦逊而温和,举手投足间透出几分儒雅的气质。
石老师经常说:“身体和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在博士后袁盼的眼中,石老师总像春风般温暖,是“良师”更是“益友”,在同学们刚入学时,他总是详细关心和了解每位同学的专业背景、学习基础,特别的鼓励和关照让陌生感顿时远去。
“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是石老师的一大“法宝”。有的同学在科研道路上展现出极大的热情与钻研精神,他便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有的同学在潜心科研的同时,又展现出学生工作的卓越才能,他便支持他们多岗位磨炼。
已经在佛山大学任教的陶林同学从石老师“分类培养”的教学方法中受益良多。当发现陶林有志科研时,石老师帮他树立科研价值观,如同“格式刷”一样修改论文,一遍遍修订演讲PPT,一次次申请海外访学机会……石老师严谨的科研作风对陶林影响很大,他至今都记得“格式不对就是态度问题”的谆谆教诲。如今,他也用这句话教育自己的学生,培养他们严谨、科学、规范的科研作风。

在武穴实验基地调研

在武穴实验基地介绍实验情况
石老师的教育工作不拘泥于课堂,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与实践活动。植物营养学2021级硕士生张梓良回忆道:“石老师对待科研一丝不苟,他会逐字逐句帮我们修改报告、核对数据、纠正错误,还大力鼓励我们独立思考。在实践中我收获颇丰,了解到前沿研究动态,掌握了许多方法,也真正领悟了‘科研’的真谛。”

石老师指导学生实验
石老师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2021级毕业生汪威感慨地说:“一日为师,终身为师。石老师不仅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我人生旅程中的坚强后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从一个缺乏自信的本科生成长为自信的博士生。毕业后,石老师依然牵挂着我,时常给予学术指导,我很感激他。”
在2022级博士生杨鑫宇看来,石老师的严谨与专注令人钦佩。他对教学工作满怀热忱,从不懈怠,为了在课堂上呈现更精彩的内容,常常在办公室忙碌至深夜。他的勤奋与尽责不仅铸就了优质课堂,更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石老师在教育育人方面成就斐然。几年来,他指导了55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8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先后指导50余名研究生。其中,3人的毕业论文获评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的学位论文获评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石老师先后获校 “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教书育人奖”“十大青年岗位能手”“狮山硕彦计划”教学名师岗位等荣誉。
科研育人:“他是星辰,也是星辰的点亮者”
在石老师办公室,一块熠熠生辉的“硼矿石”吸引了不少师生。据石老师介绍,这块“石头”来自土耳其,是自己科研的真实写照。姓“石”,名“磊”,研究“硼”和“磷”,教学中坚持“以石载道,以实育人”,他说他与“石”的缘分是“注定的”。

参加植物硼学术会议并作报告
在石老师看来,科研和教学犹如“孪生姊妹”,它们相互促进。多年来,石老师专注于油菜根系的发生发育以及硼和磷素的高效利用研究,创建了油菜高通量根系表型筛选系统,明确了低磷和正常磷油菜全生育期根系发生发育规律,解析了油菜局部供磷促进油菜根系生长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提出了适宜作物根系生长的“理想土壤”和油菜磷肥增效的基因型与生理调控技术……
丰硕的学术成果为更好教书育人提供了条件。2015届毕业生谷金同学回忆起石老师悉心的科研引导时说,从对硼的一知半解到科研迷茫,再到主动翻阅文献,最后深度研究,在读研究生的那段宝贵时光里,自己有幸得到石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植物营养遗传科研领域不断前行。
“以志趣为起点,以逻辑为核心”是石老师科研育人的秘诀。他系统地指导同学们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优化,在多年多点的大田试验中,他让同学们独立负责实验的实施,协调与地方科研单位的合作,提升实践能力,直到同学们可以独立开展科学研究。

2023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2024年赴德国波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多年来,石老师的身影出现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场,他带领学生跨越重洋,深度交流、博观约取,为同学们打开学术视野。他深知,科研实践是育人的重要一环,在每一处油菜肥料施用试验现场,几乎都能看到他与学生在田中交流探讨的画面。

2024年赴以色列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提到开阔学术视野,张瑛同学尤其感念石老师。她说,每当自己科研有“梗阻”时,他总能在对石老师言传身教的点滴回忆中找到前行的答案。“石老师是我的‘护航员’,学术之路、探索之途既漫长又荆棘密布,他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对工作的专注热忱一直是我的指路灯。”
“植物并不会用人类的语言表达,但它们的颜色、茎的形态、甚至根系的发育,都是它们表达需求的方式。理解这些‘语言’,就是我们学习植物营养学的第一步。”课堂上,石老师总是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案之中,又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向同学们传道解惑。
“在这蓝色的星球中,每一个人都是星辰,不同的是,石老师既是星辰,也是星辰的点亮者!”这是学生张瑛对石老师的评价。但对于这样的赞誉,石老师只是浅浅一笑,他说,“我会让我的课堂‘更有营养’,我会一直在路上!”
(通讯员 王雅洁 汤春燕 姜樊锦 陈佳慧 审核人 吕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