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五年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第十一次党代会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奋进五年 - 正文

【奋进五年】化学学院:于变局中开新局,于新局中育新机

编辑:匡敏 发布日期:2024-11-27 浏览量:

“过去的五年,对于化学人来说意义重大,特别是学校成立化学学院,既是对化学人以往努力的认可,更是沉甸甸的期待,要求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昂扬斗志、奋发有为,不断开拓新的局面!”10月的一天,化学学院党委书记涂俊才就教师成长发展正在和一群年轻老师谈心。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院紧抓发展契机,瞄准时代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双提双支”发展理念,坚持特色立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十大建设计划,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推动化学学科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

乘势而上,于变局中开新局

2023年7月13日,学校在逸夫楼A109报告厅召开数理化基础理科优化布局调整会,时任校长李召虎宣布:“学校决定在理学院化学系的基础上成立化学学院!”这一决定标志着学校在基础理学学科建设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为化学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开启了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的新篇章。

学校宣布化学学院成立

“学校宣布成立化学学院,我和同事们感到非常振奋,大家都充满干劲,想撸起袖子大干一番;但作为传统教学大院,教学是我们的优势和底气,如何做大做强化学学科,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往哪里走、怎么走。”化学系主任梁建功教授坦言。2023年9月,学校党委书记高翅在学院调研时指出,要根据未来科技和大学发展趋势,科学谋划新学院的建设蓝图,要带着大历史观开展校内外调研,进一步凝智聚力,借船出海。他鼓励教师跳出自身学术领域的局限,主动参与学院发展规划,共同推动学院高质量、高起点、高标准发展。高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生的学院指明了方向,点燃了全体师生的信心与干劲。

在学校的指导关怀下,学院秉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起步、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紧扣“华中农业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化学学科?”“化学学院如何建?”等关键问题,主动探索,深入思考,不断向全体教师要想法,向校内外专家要建议,凝聚集体智慧,逐步明确学院发展目标和具体路径,为学院的未来勾画出清晰的发展蓝图。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凝聚人心、激发动能的优势,以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为契机,组织教授座谈会、青年教师座谈会、行政与实验技术人员座谈会等,充分激发全体教师参与谋划学院发展大计的积极性和投入度。“要坚持学科交叉,融一流、创特色”,陈浩教授不断强调这个观点。“我们的科研,要在支撑学校优势特色学科过程中,形成自身特色研究领域和比较优势,我们都要有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韩鹤友教授动情地说。

学院召开主题教育调研教授座谈会

2024年8月26日,学院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优势、补短板、创特色,推动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召开全体教职工学习研讨会。10月21日,学院举行化学生物学暨分析化学学科建设研讨会;10月27日,学院举行化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这些学术活动中,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30余所全国顶尖高校科研院所的化学相关学科专家学者,为我校化学学科建设把脉问诊、献计献策。

学院不仅坚持“请进来”,而且注重“走出去”,先后访问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清华大学化学系、复旦大学化学系、浙江大学化学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材料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就学科建设、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深入交流。“看到了别人的优势,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们干事创业、奋勇向前的斗志。”滕怀龙教授、项勇刚教授在交流后谈到。

学院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调研座谈

与此同时,在学校支持下,学院积极改善学院硬件条件,优化教学科研环境,通过实施中央改善基本办学条件项目、专项贷项目,在2023年底顺利完成化学楼科研实验室、逸夫教学楼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智慧实验室也正式投入使用。“搬到新化学楼以后,实验室条件和学习环境改善了不少,这让我对更好完成科研工作增强了信心。”学校学术希望之星、2021级博士研究生庞化吉欣喜地表示。焕然一新的硬件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学习与研究平台,大幅提升了学院教学科研条件,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拓展“化学+”,于新局中育新机

2024年7月,化学学院迎来成立一周年的重要时刻,站在过去一年夯基垒台、积厚成势的关键节点。8月底,校长严建兵调研学院学科建设工作,指出学院要坚定未来“真信心”,找准化学学科“真问题”,明晰化学学科“真方向”,解决化学学科“真难点”,推动化学学科发展壮大。10月,学校党委书记高翅调研学院工作,强调要围绕“未思、未见、未闻、未有”核心理念,聚焦原始创新,力争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

化学学院举办学科建设研讨会

严建兵校长调研指导学科建设

面对学校的殷切期许和重要指示,学院迅速行动,全体师生凝心聚力,紧牵党建引领的“牛鼻子”,坚持党建融入中心工作、嵌入发展进程,深入师生实际,力求做到“戒虚求实,戒离求合”,真正聚焦“融”,致力“创”,为学院实现“强基、筑峰、兴业”三大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努力打造化学学科高地。

“坚持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软实力’转化为推动学院事业发展的‘硬支撑’,是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关键所在。”化学学院党委书记涂俊才在学院党建工作推进会上如是说。五年来,学院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聚焦“三个主体”,紧紧围绕“五个到位”,从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发挥支部主体作用,激发党员主体意识,形成“党委领起来、支部活起来、党员动起来”的良好格局。

“对于我们刚起步的学院来说,党建抓好了,人心就齐了,路子就顺了,”院长曹菲菲在暑期学习研讨会上真切地谈到,“我们要真正将党建与事业深度相“融”,树立大志向、激发大担当,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以‘未思、未见、未闻、未有’的探索精神,紧扣化学学科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坚持固基础、融一流、促交叉、创特色,以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工作为牵引,立足基础化学,拓展“化学+”研究,为突破优势学科卡脖子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发展具有农业特色的化学基础研究。”

学院将“化学+”研究作为推进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布局的核心思路,正是学院坚持“融”“创”理念办学的具体体现。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学科交叉融合,营造自由探索的科研环境。

李庆老师在谈到与动科动医学院陈焕春院士团队的合作时表示:“这种跨学科合作让我拓展了视野,也激发了新的研究灵感。”一直以来,学院强化顶层设计,有序推进“有组织”的学科交叉,聚焦农业特色的化学基础科研和与优势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化学研究,多次组织化学学科与动科、生科、植科、园林、食科、资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研讨会,培育了一批研究方向与学校优势学科契合度高、研究成果对农学、生物学、动物科学等优势领域前沿研究支撑能力强、研究专长有机融入学校高水平科研团队的人才队伍。

尽管和一些“大院系”“优势学科”相比,学院的每一次突破或许显得不够“亮眼”,但它却不断地蓄积力量,一步一步,走出来属于自己的模样。五年来,学院通过持续努力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新增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获批科技部国际间合作项目1项、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新增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持续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等化学、材料学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支撑化学、材料学两个学科领域进入ESE全球前1%。与此同时,学院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横向合作增长态势明显,学院教师频频获得横向合作项目“大单”,与扬翔、回盛、中烟、富淼科技在绿色农药、多孔缓释材料研发等领域形成了系列产业化成果。学院还鼓励教师通过担任“科技副镇长”“科技副总”等方式,直接参与地方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全育人,于新局中育新人

五年来,学院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师生融乐、全面发展”育人理念,传承并创新学院教育教学优良传统,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没有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很难培养出一流人才。经过几代化学人的不懈努力,学院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入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9门课程入列省一流课程,1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正式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成为学校首门研究生在线课程,1项教改成果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记得刚到华农读书时,上的第一节课就是石炜老师的《有机化学》,这门课改变了我对大学课程的刻板印象,让我对大学的学习充满了期待。”食品科学技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张东回忆道。在课堂上,石炜老师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创新的教学设计赢得了学生的肯定。“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江洪老师在教学研讨会上谈到。五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9项,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一等奖26项,省部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9项。

培养一流人才,首先要有好的老师。为了助力教师成长,培育教学名师,学院以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中心为重要平台,连续四年制订并实施《教师发展支撑计划》,通过专题培训、示范课观摩、教学研讨等活动,有效提升了教书育人能力与水平。在观摩完由陈璐主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后,杨懿很受触动:“看得出来,陈老师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方面,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之中,设计巧妙,润物细无声”。五年来,学院教师在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各类教学赛事中屡获佳绩,一批教育教学典型不断涌现,他们以扎实的教学功底和鲜明的教学特色,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课堂体验,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教学研讨圆桌交流

曹敏惠教授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陈璐老师在讲授教学示范课

构建‘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关键要有‘融’的载体场域和‘乐’的价值体验。五年来,为持续推进“师生融乐”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学院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创设“师生融乐”载体场域,从课堂教学到学术活动、文化活动、实践活动、体育活动,处处可见师生“融”在一起的和谐画面。

学院每年年初面向师生广泛征求“融乐”需求,制定“师生融乐”清单,全年50余场活动的策划组织,让“师生融乐”嵌入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全过程, 学院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上学期和老师们打排球输了,我们苦练了一学期,这次赢回来了!”学生排球队长、应化2202班王涛刚打完学院师生排球赛,难掩喜悦之情。正是在这样一场场鲜活生动的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自由互动、深度对话得以徐徐展开,“师生融乐”的育人理念也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深化。

学院“师生融乐”系列活动之一“球场上见”师生排球交流赛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是学院深化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举措。学院鼓励动员师生积极参与学校“两季三节”等文化艺术活动,近年来,狮山欢乐节里的“八大行星”巡游、狮山读书节上的“林中路”读书会、“湖畔”读书会、“草坪”读书会,迎新季的学科文化系列活动、毕业季里的“狮山吼”巡游、“托马斯”小火车巡游,成为师生参与文化建设、感受艺术熏陶的生动注脚。“看到自己参与设计的作品,亮相学校的‘两季三节’时,真切感受到了创意的价值。”“狮山吼”巡游项目组成员、化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牛浩博带着这样的体会,即将投入到今年狮山欢乐节的巡游设计中。

“林中路”读书会

毕业季里的“狮山吼”巡游

狮山欢乐节里的“八大行星”巡游

在此基础上,学院积极营造五育融通、全面发展的育人氛围,狠抓体育运动,“没想到在一个年级只有120多人的情况下,我们拿到了‘狮山杯’新生乒乓球赛团体第一、羽毛球赛团体第二、足球赛第四、篮球赛第四、游泳赛团体第五的成绩。”一想到这,热爱羽毛球运动的应化2404班新生张辰磊就浑身充满了运动的热情。

高翅书记为学院“狮子山杯”新生羽毛球赛团体亚军颁奖

与此同时,学院积极探索以彰显学科文化特色、推进科学与艺术融合为重点的文化活动,每年举办化学文化节。在文化节的整体设计上,学院坚持跨界、开放、创新的理念。为了让师生体会化学极富创造性的学科魅力,学院突破传统设计,采用实物展示、图文展览、装置互动、实验演示等多种形式,设计了学术前沿展览、“入口”艺术装置互动、化学创新实验演示、化学文创产品展示等项目,构建了一个多形态、复合式、无界限的活动综合体,共同指向化学“打开创造世界的大门”这一主题。

高翅书记到首届化学文化节现场指导

“学院这种开放创新的氛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学术思维,今年研究生学术年会就是受到了化学文化节的启发。” 今年研究生学术年会组织者之一、2023级研究生张璇正在年会现场向师生介绍项目创意,得到了高翅书记、严建兵校长的肯定与鼓励。

严建兵校长在研究生学术年会上体验化学反应的奇妙过程

创新开展网络育人,是学院深刻洞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作出的时代选择,也是与时俱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全新探索。学院以祝鑫工作室为抓手,聚焦青年大学生价值引领和成长服务,长期致力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牵头发起“榜样你好!”党史人物视频讲述活动,打造助农直播平台,累计推出4000余篇优秀网络文化原创作品,阅读量累计超过5000万次。先后获评中央网信办全国“创四优”优秀网评账号(全国7个)、教育部全国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一等奖、教育部全国“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等多项省部级荣誉,其典型做法多次被新华网、“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报道,120余所兄弟高校前来参观考察。

学院网络育人剪影

“我们希望通过每一篇推文、每一条视频、每一幅图片和每一个活动,向同学们传递我们的真诚。”祝鑫工作室采编部负责人、张之洞班2023级王佳桐正在南湖“益”起跑的现场组织活动时说。

化学学子在南湖“益”起跑激扬青春

正如从热射病中艰难脱险、重新回到校园的化学2201班陈舒扬同学所言,“无比庆幸,我生活在一个有爱的集体中。”爱,是学院育人的深沉底色,是每位教师立德树人的深厚情怀,更是每位化学学子最温暖的成长底气。这份爱,必将化作学院奋力前行的强大动力,化作师生成长发展的明亮灯塔,指引着每个人迈向更加光辉的未来。

(撰稿人: 熊锦 祝鑫 审核人:涂俊才 曹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