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五年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第十一次党代会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奋进五年 - 正文

【非凡五年】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为学生全面发展积蓄势能

编辑:徐行 发布日期:2024-11-27 浏览量:

“华中农业大学为我提供了全面成长的舞台,让我能够持续地自我发现,实现自我价值。”在11月21日晚的“2024大学生标兵”评选会的现场,园艺林学学院简雪燕同学这样说。近年来,与简雪燕同学有相似感受的同学不在少数,他们在更人文、更开放、更自在的狮山校园,发现自己、成就自己。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和一辈子幸福为中心,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力、全球胜任力为重点,实施一流人才培育行动计划……”2019年,学校第十次党代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未来五年构想犹然在耳。

▲自信的华农学子(记者 徐行 摄)

五年来,学校坚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初心使命,积极践行“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师生融乐、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全面发展积蓄势能,提供更宽广的成长幅度,为学生发展提供无限可能,引导学生在大学里怀揣兴趣、追求志趣、感受乐趣,构建求真、崇善、尚美的意义世界。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构建“五育融通”育人新生态

三全育人育全人,五育融通育英才,师生融乐融真情,全面发展谋复兴。五年来,学校不断丰富“无德育不立己、无智育不达人、无体育不狮山、无才艺不华农、无劳动不幸福”的育人实践,帮助学生自觉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致力培养兼具健全人格、全面知识体系、健康身体、崇高审美、独立生活生存能力的时代新人。

▲2023年,学校在东运动场举行“开学第一课” 国旗下的演讲(记者 刘涛 摄)

▲2024年,学校举行天安门广场国旗迎接仪式(记者 晏华华 摄)

▲将历史课“搬”到校史馆(图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唐尚书老师和同学们讲述校歌的故事)(记者 徐行 摄)

▲开学典礼上,新生入学宣誓——“为中华复兴而读书!”(学通社记者 郑景扬 摄)

▲毕业典礼上的“毕业鼓励”(学通社记者 高言曦 摄)

学校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品德。天安门广场国旗迎接仪式、国旗下的“开学第一课”……通过创新思政课、课程思政示范课、举办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汲取前行的力量。开学典礼上的“入学宣誓”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唱响“为中华复兴而读书”的时代强音,毕业典礼中的“毕业鼓励”激励学生在“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嘱托下到祖国每个角落建功立业。“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学校领导带头讲思政,在全校范围形成“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浓郁氛围,构筑起“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的育人环境。

▲位于二教的大型LED环幕墙(学通社记者 常思羽 摄)

▲研究生公共素养课《人工智能基础》全面开课(研究生院 供图)

▲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现场(记者 徐行 摄)

在智育方面,学校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工智能在实践教学典型场景中得到应用,逐步升级的智慧教学环境推动了高质量的教与学。形式多样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创新课程和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产科教协同的广阔实践平台。不仅如此,学校还为学生搭建各专业课外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舞台,鼓励他们在真实场景中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和跨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提升国际视野和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

▲华农学子在位于沿湖东路的环湖跑新跑道上奔跑(学通社记者 董超 摄)

▲篮球场上,释放激情(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攀上“顶峰”(记者 徐行 摄)


▲“狮子山杯”夺冠瞬间(学通社记者 王文硕 摄)

无体育不青春。学校坚持“大体育观”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形成了“一跑一操一游泳”的体育特色,贯穿全年近千场的“狮子山杯”等竞技型校园体育赛事,更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根据学生需求,优化升级了体育设施建设,环湖跑新跑道、南运动场、乐乐园轮滑U型池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运动环境。

▲“红岩”文学艺术与情境式文献展上,青年大学生用原创现代舞《红岩魂》把红岩的革命英雄主义表现(记者 川竹 摄)

▲金秋雅韵韵诗文朗诵会(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乡村遗忘的诗行”文学艺术创作(狮山艺术节组委会 供图)

▲中国交响乐团来校演出(学通社记者 郎一阳 摄)

▲中央民族歌舞团来校演出(学通社记者 费鸣起 摄)

▲连续五年,武汉爱乐乐团为学校师生带来狮山新年音乐会(学通社记者 司欣然 摄)

美育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学校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通过组织全年“两季三节”校园文化活动,每年近百场中外艺术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及突出原创的“狮山原创校园艺术支持计划”等,在形式多样、品格高雅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交流思想平台,引导他们在认知美、欣赏美、体验美、表达美、创造美中纯洁道德、丰富精神、陶冶情操。

▲耕读第一课(记者 川竹 摄)

▲田间作业(记者 徐行 摄)

▲2020年,华中农业大学号召全体师生员工就地依法科学有序帮扶春耕备耕(刘思源 供图)

▲志愿者和玫瑰湾社区居民共同缔造社区花境(园艺林学学院 供图)

▲志愿服务队开展社区英语角活动(通讯员 张皓博 摄)

▲研究生支教团在山区支教(郭子鸣 供图)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学校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耕读教育与专业劳动实践,投身“耕读第一课”“与岗位科学家同行”“乡村振兴荆楚行”等活动,每年近万人次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深入“三农”一线,开展创新性、创造性劳动。科技助农、社区帮扶、公益环保、敬老爱幼、助残扶弱、乡村支教……学校以“本禹志愿服务队”为依托,建立400余个本禹志愿服务小组,创建21支本禹志愿服务特色分队,打造20余项品牌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在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中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着力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五育融为一体有机贯通,帮助学生打通‘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推动五育得到完整落实、贯通落实,以五育融通促进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校党委书记高翅多次强调,“五育”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任何“一育”都不是脱离其他四育而独立存在,任何“一育”的发展都影响其他四育的发展。

五年来,学校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融通,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促进学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的同时,也让学生在知识、品德、身体、美感和实践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一大批学生在学术创新、创造创业、社会实践、体育竞技、艺术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生在这5平方公里山水校园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聚焦一流人才培育,服务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校党委书记高翅在学校 2023教育思想大讨论部署会上如是说。

▲2023年,校党委书记高翅在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部署会上讲话(记者 匡敏 摄)

五年来,学校聚焦正确的人才观,以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和一辈子幸福为中心,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力、全球胜任力为重点,更好地服务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024年的重点工作部署会上,就谋划好本科生和研究生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提出要求(记者 川竹 摄)

学校树立新时代育人理念,制订实施一流人才培育行动计划,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育人机制。在统筹修订本研人才培养方案时,校领导亲自挂帅组成调研团队深入教学一线,广泛收集意见与建议,力求精准把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与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经过反复论证,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体设计课程体系,重在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激励度、人才培养方案的开放度、人才培养系统的协同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发展方向的空间,引导学生加强探究式学习、团队式学习,通过项目驱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自主学习力、实践创新力。

▲我校学子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与该校学者探讨学术(经济管理学院 供图)

▲我校学子在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参加城市温室设计大赛(本科生院 供图)

▲华农-奥本学院暑期英语口语强化班上,国内外学子开展广泛的学习交流(本科生院 供图)

学校还积极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不仅鼓励学生到全球开展研学访学、学术交流、参加赛事,还为学生提供更多在国际舞台贡献青春力量的机会,涌现了郎子涵、刘雅文等一批赴联合国等服务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治理和发展的华农青年。五年来,全面实施开展全球农业实践教育计划,选派750名学生赴境外高校交换学习及短期游学,229名学生进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学习,187名学生参加“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学习,这种多国文化背景下的学习实践,为学生全球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小组探究式学习(学通社记者 常思羽 摄)

基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强化高质量育人资源供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学校深化推行基于发现的项目式、探究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着力提升课程创新性、实践性和挑战度,以课程目标达成度为牵引,优化课程教学大纲,强化课前备课环节。

如今的课堂,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老师对学生的知识灌输,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的现象逐渐成为主流。学校不仅鼓励学生围绕知识问题组成跨学科团队,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与创造过程,更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论证、探究未知。

“本科阶段需要培育厚基础宽口径的通专融合人才”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转变,也是为实现本研贯通培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学校坚持通专融合,从专业教育向通专融合教育转变,强化通专融合、产教融通、科教融汇,加强“金课”“名师”建设。面向本科生全员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强化学生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五年来,学校数字化改造核心专业课程群,建成涵盖农、工、理、文等学科门类的核心通识课程群,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8门,“双百案例课程”202门,开设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368门,专创融合、产教融合示范课程83门,学生在这些课程中逐渐加深了对专业领域的理解,更拓宽了视野。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了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或企业合作项目,不仅发表了学术论文,还获得了创新创业奖项,为将来的学术深造或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辅导项目中,老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学通社记者 郦雪怡 摄)

▲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指导交流项目(学通社记者 郦雪怡 摄)

▲职业生涯起跑线体验活动(学通社记者 唐海鑫 摄)

能力培养、学习帮扶、心理辅导、学术创新、创业实践、海外交流学习、高质量就业等是大学生全面成长的所需,学校因此成立了学生发展中心,实施学生发展支持行动,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提出了不同的帮扶方案,提出领航、启航、远航、助航的“四航”计划,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个性化的发展支持。仅2023年,20000余人次参加学生发展活动,300余名学生加入朋辈互助队伍,600余位老师定期开展师生交流,许多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受益匪浅。

综合测评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学校积极修订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成绩,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重成绩”到“重成人”转变。

▲校长严建兵在荟园学生社区与研究生新生交流(记者 徐行 摄)

▲“闪亮的青春”成长分享会在荟园学生社区开展(记者 晏华华 摄)

在学生综合服务楼旁,每天都有学生前来开展自主的交流互动,这里已经成为学生喜爱的地方。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建成“荟俊秀,荟资源,荟文气,荟活力”的荟园“一站式”学生社区,社区也由“日常办事的服务系统”逐步转型为“全方位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持系统”。学生在社区自主开展丰富多彩、个性化十足的学术、文化、艺术等交流活动,在这特定的文化场域中,通过自由平等的交往,形成独立的思考、价值的塑造和人格的培育。

构建师生融乐关系,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11月16日上午,东运动场新排球场的一场“师生融乐”排球激战正酣。其实像这样师生在运动场上一起挥洒汗水的场景,在华农校园早已成为常态。

校党委书记高翅说,“教育是学人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只有交往过程是平等、愉悦、和谐的,才能激励师生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 五年来,学校提出构建“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师生平等交流、自由互动、深度对话,探索“师生融乐”的场域从课堂教学拓展到党建活动、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实践活动,不断深化价值共同体、教育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建设,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学校领导与师生共度新年(学通社记者 吕旭阳 摄)

▲高翅老师等与工学院同学们一起在排球场挥洒汗水(学通社记者 刘懿娴 摄)

▲毕业巡游,时任校长李召虎与毕业生互动(记者 徐行 摄)

▲徐强老师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柑橘的奥秘(记者 徐行 摄)

▲宿管阿姨与同学们编织五彩绳(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从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着手,学校以“两季三节”为抓手,把高品质文化活动作为创设情境育人课堂的契机和载体,营造“师生融乐”的人文生态。迎新季,青年学者与新生共探大学成长,把本科生引入学术殿堂,把研究生引向科技前沿;毕业季,教授、院长亲自驾驶新型农机装备载上学生在校园巡游;毕业典礼,食堂阿姨、校园门卫、图书馆馆员、教务人员走上讲台,寄语毕业生“再忙,也要记得好好吃饭”“无论走多远,别忘了常读书”“不忘初心,答好人生答卷”;狮山读书节,师生接力共读一本书,分享读书心得;狮山艺术节,师生共赏高雅艺术,畅聊狮山美学;狮山欢乐节,教师或与学生组队、或指导学生、或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共同策划组织数百个创意项目;运动赛场,师生同场竞技,共享体育激情;“金秋雅韵”诗文朗诵会,师生同台朗诵原创诗文……

▲学校办党支部“红色导师”与结对的园艺林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学生党员共话时政、寄语新征程(学校办公室 供图)

▲张启发院士为研究生新生上“学术规范和科研诚信”课(记者 刘涛 摄)

▲张献龙院士与学生交流(学通社记者 伍儆人 摄)

▲工学院卫佳老师与学生团队共同解决问题,该团队在202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通讯员 廖婷 摄)

▲研究生学术年会上,王茂军老师和同学们自由交流(通讯员 柳仕龙 摄)

▲研究生学术年会,师生在创意分享区共同创作(通讯员 张东 摄)

学校还丰富实践载体,在思政、学术、实践等方面创设更多“师生融乐”的育人情境。

学校组织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红色导师”与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师生同学党的创新理论、同读红色经典著作。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中引导他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今年10月,从法国巴黎传来喜讯,学校iGEM代表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上再获金奖,这也是学校第九次斩获该赛事金奖。这就是一个“师生融乐”在学术育人中的一个缩影,每年参赛,都由学生自主选题备赛、跨学院导师组团指导,在一遍遍打磨中,师生共同进步。为了实现“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近年来,学校科学研究平台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院士、知名教授与学生零距离交流,本科生能很早到全国重点实验室接受科研训练。“生命的寻问”“和声”“拓界”……近年来,研究生学术年会主题更加多元的同时,从学校策划已逐渐变为学生自主策划,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智慧和创意,激发他们的学术志趣和创新思维。活动中,学生自己邀请知名学者,自由与学者交流,自信参与其中。

▲严建兵教授指导暑期实践团的同学(通讯员 沈二民 摄)

▲廖庆喜教授与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同学们讲解油麦联合直播机原理(通讯员 卜祥利 摄)

每年暑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便会如火如荼进行。近年来,更多岗位科学家、青年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带领本科生“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踏访荆楚大地和祖国各地,调研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实地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精神魅力和思想伟力,体验国家蓬勃发展与非凡成就;他们带领研究生“乡村振兴荆楚行”,师生一同走进乡村、走向基层、走入企业,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如今,师生融乐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成为了师生之间的共识,更成为华中农大这所学校独特的鲜明气质。

▲放飞梦想(学通社记者 段智为 摄)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砥砺奋进。校党委书记高翅曾指出,回归对教育的本质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性认识,要引导帮助学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找到自己的个人定位和发展方位,树立辩证、科学、系统的哲学观、宇宙观和世界观,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五年过去,更多华农学子已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本文作者系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 徐行 审核人 彭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