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勠力同心开拓进取,携手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各项事业获得了重要突破、取得了长足进步。即日起,南湖新闻网将陆续推出【奋进五年】系列报道,展现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各单位或个人工作取得的实绩。今天推出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五年发展纪实,敬请关注。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莉 张烜煜 熊晖 左覃艳 陈华夏 谈燕)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始终围绕学校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坚持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院建设,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自主培养之路,引育并举建设卓越师资队伍,坚持“四个面向”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弘扬卓越文化,推动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建院3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现场(通讯员 陈兵 摄)
五年奋进,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我们必须下好‘先手棋’,提升基础学科原始性创新能力,不断推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与基础学科形成合力,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努力实现引领原创成果重大突破”,2019年,学校提出“强化优势特色,加快建设一流学科”的目标,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熊立仲这样描绘学院学科建设蓝图。
五年间,沿着这一路线图,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始终瞄准世界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重要农业生物为特色构建研究体系和学科方向,在产业一线和科学前沿的交集处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在生物学、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布局11个学科方向,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组织化的基础研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支撑我校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支撑免疫学(新增)等12个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高质量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的同时,学院也顺利迈入新一轮建设周期。
人才聚,则学科兴。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始终坚持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精诚用才,不断完善“引人—育人—留人”的立体化人才成长支撑体系,一流人才成为助力学科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学校学院用满满的诚意把我们引进来,提供创新土壤和成长环境,让青年人才有了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向世界学术前沿发起挑战的勇气。”刚刚入选国家领军人才计划的严顺平教授感慨道。
严顺平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课题研究(匡敏 摄)
严顺平教授的发展历程是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五年来,学院充分运用“以才引才”靶向优势,形成人才荟萃、群贤毕至的局面。成立“猎才小分队”,围绕学科需求赴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精准招揽人才,持续开展“生科卓越师资行动”,实施以“聚龙汇云”为引育原则的“龙云计划”“名师计划”和“百川计划”,群英荟萃的“蓄水池”不断壮大。五年共引进正高职称教师14人,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3名、湖北省名师1人、“四青”人才14名,建成14个科研创新团队,获评湖北省创新团队2项,建立起一支领军人物领衔、领军人才主导、中青年教师为主力的卓越师资队伍。
张启发院士从教五秩座谈会后留影(刘博文 摄)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五年来,学院持续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国家发改委新序列,有力支撑作物遗传改良、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获批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资源库建设项目,有力支撑湖北洪山实验室建设,在砥砺奋进中书写担当作为。
五年攻坚,兴农报国展现新作为
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提升学院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成为一道必答题。
“如何开展有组织科研?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是否存在矛盾?”一个寂静的夜晚,学院A202会议室灯火通明,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数十名老师正围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展开热烈的讨论……
“我们应该主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解决‘卡脖子’问题为牵引,集中优势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建立合作共享成果的评价机制,开展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贯通式科技攻关。”分管科研工作的孙明副院长总结道。
立足这一判断,学院坚持“四个面向”,将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与问题导向的有组织科研相结合,立足生命科学前沿和粮食安全、绿色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抢占科技制高点,围绕水稻功能基因组与绿色超级稻、农业微生物与环境健康等优势特色,积极拓展重大种源创制、营养与健康、高光效及农业碳中和等新兴交叉领域,建立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创新到应用转化的立体研究格局。
欧阳亦聃教授(中)、米甲明副教授(左二)与同学们一起探讨生物育种研究(匡敏 摄)
五年来,学院承担“生物育种”等国家重大专项等科技项目300余项,年均到账经费1亿元,在Science、Cel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4篇,入选中国科技十大进展1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获批国家专利近200项,10余人次老师入选高被引学者,张启发院士连续5年入选“农业与生物科学领域”全国第1名;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连续两轮获农业农村部农业生物安全证书,“绿色超级稻生物学”获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绿色超级稻”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并入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绿色超级稻”入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不止于此,学院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主动向多学科交叉科研范式转变,不断完善“破五唯”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机制,发挥纵向贯通“科学—技术—创新”、横向融合“产学研”的牵引带动作用,鼓励老师们深入产业一线寻找科学问题,开展具有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使产学研融通获得强大动能。
2023年,全国校友代表云集苏州同里共话生命大健康与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晏华华 摄)
“双轮驱动”之下,校企合作也屡获突破。学院与企业联合共建新华扬微生态制剂实验室、微康研究院、回盛研究院、柏尊生物科技研究院等,建立30余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发起成立生命健康行业校友会,近五年促成横向合作合同经费近1亿元。微生物团队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研制全球首个商业化防线虫Bt制剂获新农药登记,荣膺年度生物农药畅销品牌。水稻团队牵头培育绿色超级稻性状水稻在“一带一路”国家推广150万亩,被联合国气候峰会列为科学解决2050挑战唯一范例。“双水双绿”“用现代生命科学治理健康”成为有组织科研的突出代表,带动了新模式新业态的成长和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积极力量。
五年深耕,探索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感前辈之光,照前行之路,是张启发老师这样的教育家、科学家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将自己的理想同国家命运、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为了实现梦想而勇于奋斗、坚持不懈。”2023年12月,青年教师张瑞辉在张启发院士从教五秩座谈会上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在狮山大先生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全院形成了崇尚师德、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
2024狮山英才班开班仪式现场(侯国涛 摄)
从两个理科基地班到狮山英才班,学院始终不断创新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培养未来的生命科学领域顶尖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目标定位,通过实施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和本博贯通机制,让一流学科与教育教学在建设实践中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努力践行学校“学科建设的生长点、教学改革的辐射源、创新人才培养的示范区”的光荣使命。
2024年全国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工作研讨会在我校举行(蒋朝常 摄)
“我们要始终带着对课堂的敬畏之心,带着对学生的热爱投入教学中。”教育部课程思政名师姚家玲教授如是告诫青年教师。五年来,名师率先垂范,引领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推动一流专业建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全部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建成国家一流课程8门、省级一流课程12门,建成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学团队1个,8人获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出版教材15余部。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2020年入选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教师不断把最新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学课程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构建“厚实基础、丰富前沿、高峰体验”的课程体系。开设20余门科研案例课。为打通科技攻关链和人才培养链,学院集中把关博士生开题的创新性、前沿性,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面向学生开放,定期组织科研团队开放周、学术沙龙等活动,吸引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参与科研课题,形成了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课题组的“三早”模式,年均接纳千余名学生进入实验室,每年立项SRF项目80余项,年资助经费100万元。
发起并主办第一届基因组育种算法国际竞赛(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学院始终坚持开放办学,聘任来自美国、荷兰等的国际顶尖科学家开设《生态学》等10余门全英文课程,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协议开展学生联合培养,获批农业农村部首批“基因组育种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发起并主办第一届基因组育种算法国际竞赛,努力提升了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五年积淀,续写卓越文化新篇章
10月18日下午,在学校第63届运动会上,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接力队夺得女子15×50米项目的冠军,并打破尘封5年的校纪录,为学院成立30周年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校党委书记高翅教授在给她们颁奖时说,“这不仅是奥运精神的体现,也是生科30年的真实写照: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higher,faster,stronger -- together)!”诚如斯言,卓越“基因”已深深嵌入师生灵魂深处,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代明球教授与学生在南繁基地开展研究时留影(通讯员 孙霄鹏 供图)
从扎根南繁基地开展育种研究的“狮山候鸟”们,到对标国际前沿、勇攀科学高峰,先后获评“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官泽源、王强……“实事求是,追求卓越”的精神引领,始终激励着学子们树立科研报国志向、勇担强农兴农使命。
学院也积极构建师生价值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成长共同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年来,学院常态化开展“教授红讲堂”,在课题中遴选优秀导师担任“红色导师”,引导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立志科研报国。生物科学系教工党支部获批全国“样板党支部”建设单位,并入选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党支部成功入选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高翅书记参加教授红讲堂现场合影留念(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活动”,是学院浓醇学术风气的生动写照。学院坚持以“学术引领、学者主导、学生参与、学院保障”的“四学”机制,常态化举办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整合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四大前沿论坛。依托“千问计划”“一心论坛”和学术晚茶、学术社区等活动,搭建互动式师生交流平台,浓醇优良学风。主办湖北省微生物培养皿艺术设计大赛、湖北省酒体设计大赛,鼓励同学们享受学术乐趣。学生获全国“挑战杯”“互联网+”、全国生命科学学科竞赛等省部级奖励近百项,iGEM团队累计8次荣获全球金奖。学院持续15年开展“寻找未来科学家”科普活动,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协学风传承示范基地。
“创见”生物艺术展(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Healthier, Happier, Higher!运动是一种健康转换‘学习频道’的方式,它能使人释放压力,快速调整状态。”殷平教授在“齐乐杯”师生友谊赛上如是说。近年来,学院成立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五个球类俱乐部,师生在运动中增进情感、磨练意志,多支队伍在“狮子山杯”“新生杯”球赛中摘金夺银。师生还相约开展各种融乐活动,在“两季三节”里携手并肩,在“林中路”漫步畅聊,在寒假时迎新纳福,在乐乐园里放声歌唱……学院美育氛围浓厚,同学们乐享艺术魅力。流声合唱团10次获得学校合唱比赛一等奖,sky舞蹈团斩获学校舞蹈大赛四连冠。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舞蹈团自信起舞(学通社记者 张婷 摄)
生科院师生融乐,悦游狮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接续奋斗凝心聚力,春华秋实激扬梦想。在今年第40个教师节之际,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这是对学院办学成绩的有力褒奖,也是催人奋进的嘹亮号角。“逐梦三十载,卓越向未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将全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学院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以质图强、融创致新,为学校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审核:范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