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五年】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精耕细作”书写农科新篇章

编辑:蒋朝常 发布日期:2024-10-29 浏览量:

【编者按】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勠力同心开拓进取,携手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各项事业获得了重要突破、取得了长足进步。即日起,南湖新闻网将陆续推出【奋进五年】系列报道,展现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各单位或个人工作取得的实绩。今天推出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五年发展纪实,敬请关注。

秋高气爽、金桂馥香。第三综合楼旁,不少师生正驻足欣赏世界粮食日系列活动展,透过窗户,实验室里步履匆匆、有条不紊。

2019年学校第十次党代会闭幕不久,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就搬到了这里。五年砥砺奋进、五年春华秋实,如今这个历史悠久的学院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院紧紧围绕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主线,建设一流师资、锻造一流学术、培育一流人才、深化一流国际合作、服务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矢志复兴作物学、振兴植物保护,加快建设一流学院,各项事业蹄疾步稳向前发展。

深耕师资队伍建设“高产田”

“人才资源是学院发展第一资源、第一要素,是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植科院院长金双侠表示,人才是学院事业发展的“牛鼻子”,这是干事创业的根基。学院具体的做法就是:稳规模、调结构、提质量,人人争做“四有好老师”,努力成为新时代“大先生”。

张献龙院士(右二)指导学生实验

李国田教授在试验田

学院坚持打破时空限制引育人才,“送出一批,联络一批、引进一批、带动一批”,从青年教师、博士博后中遴选综合素质强的青年才俊,送到国际知名科研院校或机构学习交流,适时再引回担当重任。金双侠、王茂军、熊栋梁、鄢文豪、李博、于晓、赵伦、杨宁等一批青年人才正在各学科领域快速成为创新骨干。据统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先后引进36人(正高22人、副高14人),学院专任教师由170增至182人;具有海外经历师资增加了近10%,新增外籍高岗教授2人。入职的教师中,三分之二获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计划支持,近半数获国家人才计划支持。

强化一流团队建设来支撑战略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人才培养。坚持服务国家粮棉油健康高效生产作为学科团队布局的重要指导,强化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作物高效生产等学科方向团队。五年来,学院依托一流团队建设超额完成国家级人才倍增计划,在院士等国家战略科学家实现新突破,获国家“杰青”等领军人才项目(计划)支持的人数增长到12人,获国家青年人才项目(计划)支持的人数增长到25人。注重团队创新链建设,强化应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与成果孵化能力,获聘国家与湖北省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4人。

学院还不断加强青年后备人才“蓄水池”建设。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共招收博士后161人,较上一个五年增长50%;帮助博士后把好学术方向,凝炼科学问题,多渠道推进博士后参与学术竞争提升综合素质,博士后获国家自科基金67项、博士后基金58项。

人才队伍的发展,有力支撑了学科稳步进位。作物学位列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前列,作物学、植物保护学有力支撑了学校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 ESI 全球前 1‰和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进入ESI 全球前 1%。

精耕一流人才培养“责任田”

“立德树人是学院的根本任务!”植科院党委书记周雄说。他介绍,学院通过增加规模、优化结构、强化保障、提高质量等举措,压实人才培养责任,努力回答好“教育强国,农业强国,植科何为”的时代之问。

学院通过有效措施不断加强本科教育——

以一流专业建设高起点筑基人才培养。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积极融入新农科人才培养,2019年在全国率先建设智慧农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新专业;着眼服务国家和产业重大需求,积极布局学科新增长点,2021年新增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服务药用植物、昆虫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高标准建好传统农科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农学、植物保护三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种子科学与工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承担学校智慧农业书院建设,为交叉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探索新路。

以一流课程和教材建设提升人才培养内涵。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10门、国际化课程1门。新增出版教材15部。智慧农业教材建设团队入选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

校党委书记高翅与参加青年科学家面对面的郭亮教授交流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张乐同学在贵州支教

植科院“田间思政课”

学生观察智慧农业装备

朱龙付教授为毕业生拨穗

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牵头推进智慧农业“101计划”和智慧农业全国虚拟教研室建设。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研室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完成省级教改结题7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

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国家作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总体建设情况评估;2024年参与建设和使用的“有教灵境”智慧实验室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入选教育部首批18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

学院通过有效路径务实做好研究生教育——

积极用好研究生规模增量,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变量。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提升,2024年较2019年研究生总体招生人数增长76.3%,其中学硕增长22.7%,专硕增长131.5%。“量”的积累为“质”的提升创设了基本条件。

强化案例教学,做好分类培养。改造提升课程体系,强化课堂育人主阵地。立项研究生改革课程40余门;强化案例教学,立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7个;加强耕读实践,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5个,“科技小院”7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全国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单位。

优化学位点布局,服务新产业高水平人才培养。锚定国家需求和学校发展目标,持续优化学位点建设,自主设置交叉学科智慧农业及目录外二级学科应用生物科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分别增至12和14个,专业体系打通实现学院所有专业本硕博贯通。

建设有组织科研“原种田”

10月29日,棉花团队破解了二倍体和四倍体棉花纤维品质形成的关键“密匙”,为棉花品质改良提供了支撑。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棉花团队围绕产业重大问题和生物育种前沿,接续在基因编辑技术创新,纤维品质与产量形成,抗病、抗旱耐高温易落叶等性状关键遗传位点鉴定、关键基因功能解析上获得重要进展,创新了抗虫、抗病、耐高温、易落叶等系列棉花新种质与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实现了理论创新、技术转化和种源应用,推动了创新链、价值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融合。玉米团队围绕产业发展进行创新链再布局,进一步明确了青年教师在团队创新链中的定位和作用,玉米驯化选择、智慧育种算法、产量关键因子鉴定和育种技术与种源创新等系列成果不断涌现,相关进展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如何组织以及如何有组织开展科研已成为学院团队建设的焦点议题。植物疫苗、再生稻高效生产、油菜多功能利用等有组织科研成效正在陆续呈现。

五年来,学院原始创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发表在CNS主刊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学院服务产业能力日益增强,培育审定或登记油菜、玉米、棉花、水稻等作物新品种178个,制定标准25个,授权国家专利368个。华杂棉H318、华油杂62和华油杂50等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密植高产生产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粮棉油新品种与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超过1亿亩。垦油杂741R、金垦1775、敦玉810等一批成果转化落地,累计转化合同金额超过3000万元。

傅廷栋教授、彭少兵教授、姜道宏教授等在观察“疫苗水稻”长势

严建兵教授在南繁基地

金双侠教授在棉花温室

年过八旬,依然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的油菜田里,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2021年,傅廷栋院士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这是学院科教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油菜团队近3年累计推广新品种超4000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0%;水稻栽培生理团队的机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动全国再生稻发展;玉米团队敦玉810在西南大面积推广;张献龙教授受聘国家棉花生物育种创新联盟首席科学家,坚持每年为棉农讲“棉花经”;作物病害生物防治团队创制了“植物疫苗”,在多地进行多年田间试验示范;应用真菌团队常年赴全国各地指导大球盖菇、羊肚菌、香菇等高效种植;药用植物团队赴红安、麻城等地,指导中药材产业发展。

夯筑党建引领“示范田”

10月中旬,学院生理生化教研室教工党支部前往洪湖市春露合作社再生稻基地、公安县毛家港镇新曙光村200亩全程机械化棉花生产示范基地,深入开展“党旗田野”。

这是学院党建的特色活动,也是抓党建、促事业的一帧画面。

学院党委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委会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事决策规范和机制,持续加强党委委员联系教工支部和周四下午理论学习制度。植物病理党支部书记谢甲涛教授工作事迹“且听书记怎么说”在《党员杂志》刊登。

学院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依托“党员半月谈”“红色三助”“党建1+1”等党建育人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党员以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遗传教研室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名单。遗传教研室教工党支部获评“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第五党支部入选全省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名单。张献龙教授、严建兵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郭亮教授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

2022年油菜基因组育种国际研讨会

毕业巡游上的植科现代农机装备(本文图片来自校新闻中心图库)

党建引领、学科赋能。学院师生不断“走出去”“引进来”,国际合作交流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学院与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圣保罗大学、梅西大学、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9个国际科研机构和院校建立合作,签订“3+1”等合作办学项目3项,累计派出282名学生赴国(境)交流学习,3位同学赴联合国粮农组织实习。

学院主办20余场国际学术会议,220余名师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获批建设3个“科创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创新院;牵头成立“中非农业交流中心”。新增“作物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作物生物能源物质高效合成和转化的分子机理创新引智基地”获得2.0滚动支持。全职引进外籍教工3人,核心团队和关键人才实现国际高水平合作伙伴全覆盖。

学院的国际声誉和影响进一步得到提升。彭少兵团队创办英文新刊Crop and Environment;金双侠担任国际高水平期刊PBJ执行主编,42人次在国际期刊担任编委等职;津田贤一获国家友谊奖和湖北省编钟奖;严建兵获国际玉米研究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刘易斯•斯塔德勒中期职业生涯奖”;兰彩霞荣获Carlotta Award(卡洛塔奖);张献龙当选国际棉花基因组委员会联合主席,朱龙付和王茂军当选国际棉花基因组领域共同主席。张献龙、严建兵、彭少兵、黄见良、津田贤一等多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院将继续守正创新、踔厉奋发,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顺利召开。

(本文作者系通讯员 孙超 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周雄 朱龙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