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第十一次党代会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正文

【奋进五年】办好“家门口”的特色优质教育​

编辑:蒋朝常 刘奕凡 发布日期:2024-11-27 浏览量:

一大早,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小陈老师如同往常一样,把孩子从西苑送到附属学校,随后转身前往四教上课,中午时分再与孩子共进午餐。

这样的场景,在学校很常见。和小陈老师一样,学校很多青年教师的孩子都在附属学校上学,他们把附属学校称为“家门口的学校”。这里上学方便、教学优质、特色明显,为广大教师子女提供了一个“学有优教、快乐成长”的理想园地。

附属学校是中小学教育单位,也是华中农大不可或缺的服务单位,对解决教职工子女学业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附属学校实施“高效课堂”和“有效德育”两项工程,“耕读教育”特色日益彰显,办学规模快速扩大,大学里、家门口的特色优质教育恰逢其时。

校党委书记高翅看望附校师生

校党委书记高翅、副校长王建鸿看望附校学生

思政引领,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附属学校,每周四下午第三、四节课,五(二)班黄玉芳老师便和其他同事一起在劝学楼108多媒体教室开展理论和教研学习交流活动。

周四下午是附属学校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学校党总支书记林宏伟表示,做好中小学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研究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为此,学校坚持党建引领筑强堡垒,持续优化教育教学生态。

党建引领,如同灯塔照亮前行之路。学校始终秉持党建工作为全校各项工作领航的理念,将党建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通过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组织切实履行了“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在进行关键的人事调整、规划方案制定及重大决策时,党组织总是率先垂范,严把规划、方案、决策的政治方向和正确性,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确保党建工作的高位引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真正将党建的引领机制落到实处。

附校校长余敏获“湖北好课堂”展评一等奖

附校在党建工作的探索上,走出了一条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连的特色之路。在这里,党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深深植根于教师成长与学校教育的沃土之中。学校将党建与教师培养精心融合,让党支部在学科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班子成员、各处室负责人、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关键角色都由党员教师来挑大梁,同时把优秀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学校将党建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发挥课程教材课堂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成立思政教研组,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这份努力也得到了认可:附校成功入选了湖北省首批城乡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示范实践基地。党建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这里转化为了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附校的党建工作,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与学校的主要工作相互奔赴、共同前行。学校坚持“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的党建策略,让党建思想如春风化雨般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创建“样板支部”,开展党建质量源头工程”“党员导师制”和“党建帮扶1+1”等立项建设活动,学校形成了一套党建带团建、促队建的常态化工作机制。44名党员导师与56名学生结对,开展全方位导学行动,引导党员导师从“学业导师”成长为“人生导师”,并评选表彰8名优秀党员导师,2人获评华中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八(2)中队获评“全国红领巾中队”(武汉市仅35所学校)。这一切都见证了附校在党建工作上的不懈探索与显著成效。

“沉浸式做自己,不要东张西望。”这是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张志燕老师在自己微信上写的签名。10年来,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她,把引导少先队员从小听党话、跟党走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导向,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张老师做思想引领工作是附校全员德育的一个缩影。

张志燕老师与同学们交流

附校深植红色基因,用心筑牢学生的信念之基。构建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机制,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常规管理、学科教学、学生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帮助学生受教育、养习惯、启智慧、练本领、长才干。学校精心编制了“学生学习二十大读本”,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时代的脉搏。同时,学校还组织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讲习爷爷的故事”“红领巾寻访”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其中,“红领巾寻访”活动更是荣获了武汉市优质校外少先队活动二等奖,展现了附校学子的风采。1人获评湖北省红领巾奖章四星章(省级)。组织学生参加洪山区、湖北省“红领巾讲解员”比赛,均获一等奖。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获评湖北省红领巾巡讲团优质队课,主持的主题云队课在“学习强国”平台展示播出。

附校坚持五育融通育新人。抓细抓实德育常规,守住课内、外阵地,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有效德育”机制,5年来开展思想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活动50余次,开展“自立小达人”等实践育人活动30余次,开展法制活动10次。

动科动医学院彭克美教授为学生讲授科普系列课程

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组成员吴又存老师到校作报告

体美劳教育在附校的沃土上蓬勃生长。学校为学生们精心打造了十大类兴趣社团,从绘画、版画到口风琴、足球、篮球,再到跳绳、跳皮筋、科技、科学,每一个社团都让学生们在兴趣的引领下翱翔探索;学校组织迎春长跑、篮球、足球、田径、三跳等体育节系列赛事,体育文化,组织参加洪山区中小学生体育赛事,平均年参赛200余人次,获奖60余人次;举办校园艺术节、科技节,开展科技制作比赛、艺术社团作品评选、六一儿童节兴趣社团表演等;每年选拔特长学生参加模型比赛、科技制作比赛、艺术小人才、马良杯绘画比赛、合唱比赛等多项省市区级学生竞赛活动,获奖人次年均达100以上;重视劳动教育,开齐开足劳技课程,组织开展家庭劳动活动,开展全校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5次,1345人参加。劳动教育优秀案例更是获评武汉市一等奖。

校外实践活动

副校长杨少波为体育节篮球赛开球

中国传统文化游园会

篮球兴趣社团展示

落实“双减”,努力提升办学质量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战场。5年来,附校推门听课600余节,检查全校教师备课及作业批改30次,召开学生、家长及教师座谈会300余场、全校家长评教问卷调查5次,组织质量分析会100余次。小考成绩每年均名列前茅,超洪山区小学第一梯队标一优秀线,近5年有近30名学生考入武汉名校。中考成绩蝉联洪山区11年冠。每年荣获洪山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立功单位”“绩效考核先进单位”,并以高分通过了武汉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达标校评估。

附校还坚决落实“双减”要求,提质增效。为全校1000多名学生提供“1+X” 模式的个性化课后服务,在完成作业、辅导答疑基础上开展科普、艺术、体育、劳动、国学兴趣社团活动;每年开办寒暑假成长营5周,共计服务学生2000余人次,开设学科素养、素质拓展、综合实践课程共计40余类;强化“五项管理”,组织43名青年教师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初中数学组获评市级“优化作业设计质量”先进教研组;完善学校作息时间,制定手机管理办法。“双减”工作经验被推荐为“武汉市样本”。

附校老师进行家访

一流师资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附校通过夯实教师专业根基,教师队伍优能。他们的做法是:

——以培训导航。组织全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总计逾800人次,邀请十余位专家来校做教师专业技能讲座,“青蓝工程”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

——以竞赛引领。1名教师参加“湖北好课堂”省级优质课比赛,获中学语文组省一等奖。1名教师参加第七届湖北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二等奖第一名。30余人次在洪山区“三新杯”“进取杯”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获评武汉市学科带头人1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1人,洪山区学科带头人1人,洪山区优秀青年教师2人。

——以课题布局。5年来新增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区级课题4项,参与人数超过教师总人数的一半,辐射效应良好。

“耕读学堂”渐成体系,特色教育提质增效

“‘藓’有人知”“神奇的维生素C”“‘玉’你相遇”“小小酵母菌”“中国植物‘水果篇’”……打开附校网站,映入眼帘的是学校在最近开展的“耕读学堂”特色教育。

校外实践活动

附校紧紧依托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发挥耕读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尚劳等综合性育人功能,于2019年9月创办“耕读学堂”,5年来开展活动336期,包括动植物科普、手工制作、经典诵读、少儿编程、劳动实践、园艺知识科普及实验小科普等八个系列,形成了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创新课程三级课程体系。

暑期成长营—大学生志愿者为成长营授美术体验课

暑期成长营—乒乓球兴趣班

暑期成长营—正在学校西体育馆进行的篮球课

暑期成长营—足球兴趣班

体育运动、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手工制作、知识科普、摄影摄像……每年暑假,附校成长营是孩子们的最爱,词句不但让孩子接受了不同的知识熏陶,更免去了教职工的后顾之忧。

全校各学科30余位教师参与课程研发,探索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现课内外有效衔接,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2022年,学校成功申报湖北省教科院规划课题《五育并举引领下的耕读学堂特色课程研究》。2023年,学校入选湖北省青少年科学思维培育行动试点校(全省仅3所中小学)。

五年来,学校事业发展迅速、办学质量稳步提升。规模由2019年18个教学班增至2024年的31个班,学生由800人增至1300余人,教师由58人增至87人,教师平均年龄38岁。服务保障支撑大学的能力显著增强,在引领洪山区乃至武汉市中小学教育中贡献出“华农附校方案”,交出了一份举措实、特色明、亮点显的优异答卷。附校校长余敏表示,面向未来,附校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全力当好改革“先行军”,积极构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高地,继续服务教育、奉献学校。

本文作者系附属学校 崔晓熳 审核人 林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