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第十一次党代会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正文

【非凡五年】建设科创高地 服务“国之大者”

编辑:晏华华 发布日期:2024-11-18 浏览量:

【编者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守正创新担使命、踔厉奋发建一流,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内部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开局良好。即日起,南湖新闻网将陆续推出【非凡五年】系列报道,全景式呈现各领域各方面工作成就。本期推出【非凡五年】建设科创高地 服务“国之大者”,敬请关注。

米饭型全谷黑米、“黑美人”棕橙、无肌间刺武昌鱼、“倍味美”番茄……近年来,一大批由我校科学家研发的科技成果频频见诸媒体,两项入选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备受社会关注、业界赞誉。

是什么样的土壤,让这些创新研究竞相开花结果?

回答这个问题,可在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窥见一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产出引领性原创成果……”时间回到2019年4月,学校第十次党代会重点部署了科技创新工作,并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五年来,全校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秉持“顶天、立地、育人、惠民”,有组织推进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用丰硕的成果为学校建设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高地添砖加瓦。

以有组织科研推进原创性、引领性创新

11月5日,校长严建兵教授向正在湖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汇报“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研发情况。这个项目旨在提高我国玉米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机械化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总书记对我们的科研成果表示肯定,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努力的方向。”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严建兵教授和团队备受鼓舞。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教授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玉米研发情况(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联播截图)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的主基调。2023年,学校出台了《强化有组织科研 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提出科研组织模式向“有组织科研”方向变革,以成体系建制化模式组织科技创新活动。

事实上,有组织科研早在学校蔚然成风,各领域团队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疫病防控、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卡点,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开展集智攻关。

张启发院士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奉献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丰富食物。傅廷栋院士团队针对根肿病导致油菜减产问题,首创抗根肿病油菜新种质并培育“华油杂62R”等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邓秀新院士团队为了让人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鲜果,突破了柑橘绿色保鲜、全果利用、轨道运输等关键技术和装备。陈焕春院士、金梅林院士与病毒赛跑,研发一批高效动物疫病疫苗,守护同一个健康。张献龙院士团队创新棉花育种技术,引领世界棉花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发展……

张启发院士在湖南韶山为华墨香黑米稻开镰(记者 蒋朝常 摄

傅廷栋等在抗根肿病油菜新品种示范现场观摩(记者 刘涛 摄)

邓秀新院士在秭归查看柑橘长势(记者 徐行 摄)

陈焕春院士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新型冠状病毒溯源工作(央视新闻 截图)

金梅林院士在荆州峪口鸡场产业一线调研(图片来自新闻中心图库)

张献龙院士在棉田测产(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莉霖 摄)

此外,学校还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踔厉奋发在科技创新一线,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产层出不穷,在基因表达调控、重要性状遗传变异挖掘、基因编辑、多组学等领域研究优势明显,五年来发表SCI收录论文9527篇。其中,严建兵教授、李国田教授、张飞教授等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在CNS等刊物发表6篇原创性研究论文。叶志彪教授、赵书红教授以高水平引领性研究,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各学科领域学者主持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45项。

2024年2月,《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邓秀新、张飞教授科研成果(图片来自于网络)

叶志彪教授在番茄基地查看番茄长势(记者 蒋朝常 摄)

赵书红教授牵头的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图片来自新闻中心图库)

时任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吴骏表示,华中农业大学坚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勇当农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取得了享誉世界、誉满全国的标志性的重大成果,为湖北省科技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设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高地

一流科技创新成果离不开一流平台和一流人才。学校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战略科技平台,强化人才驱动引领。2023年召开的科技工作会议上,校党委书记高翅提出,华中农大要建设成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高地的奋斗目标。

学校科技工作会议现场(记者 蒋朝常 摄)

这个目标有着坚实的基础。狮子山广场以西,方圆百米伫立着三座全国重点实验室。2022年,首批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入选首批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三座肩并肩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组成了“华农创谷”,是华中地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代表。

作重30年系列活动中,严建兵教授介绍大刍草籽粒形态(记者 蒋朝常 摄)

玉米画作“庆祝建室30周年”(通讯员 杨芳 供图)

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姜道宏教授“植物疫苗”成功应用于小麦(记者 蒋朝常 摄)

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张飞教授向新西兰林肯大学科学家介绍马铃薯种苗(记者 晏华华 摄)

乘湖北打造全国科创高地的东风,以三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学校牵头组建了湖北洪山实验室,汇聚湖北生物种业优势科技创新力量,开展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湖北实验室主管单位、湖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二级调研员郭嵩透露,洪山实验室自组建以来,承担纵向课题5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234篇,知识产权数量达77件,揭示玉米和水稻驱动选择规律等11项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实验室在湖北实验室三年的阶段性评估中位居前列,并不断为湖北实验室建设贡献智慧。

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长王忠林在湖北洪山实验室调研(湖北日报记者杨念明 张朋 摄)

与此同时,另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也在茁壮成长。近五年学校新批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40个,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创建实现新突破,动物育种与健康养殖前沿科学中心成功获批,国家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生猪)顺利立项,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优化整合,校属企业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这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一流学科涵养源、一流人才金摇篮”的作用逐渐彰显。

国家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动物育种与健康养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通讯员 侯国涛 摄)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大学不仅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近年来,学校构建多层次科技人才发展体系,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推进长期稳定支持、长周期评价机制。

金梅林张献龙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记者 晏华华 摄)

随着各项制度落地生效,推动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9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7人。服务农业产业人才队伍持续加强。国家产业体系在岗科学家58人,总数排名全国第二,涵盖25个体系、占体系总数的50%。在湖北省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515”行动中牵头负责粮食、油料、渔业3个产业,多位专家在湖北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中担任产业链专家组组长。

Animal Diseases创刊(记者 川竹 摄)

Horticulture Advances创刊(记者 徐行 摄)

依托这些平台和人才队伍,学校还创办了高水平学术期刊矩阵。Animal Diseases(2021)、Crop and Environment(2022)、Horticulture Advances(2023)、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2024)等英文新刊相继问世,推动学校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热土。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强国建设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对知识、真理的追求,也要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实效来检验。

2020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召开乡村振兴荆楚行新闻发布会(侯国涛 摄)

“农业大学因农而生、强农而荣,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是农业大学的‘初心’和‘本分’。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强农兴农’殷切嘱托和新时代提出的乡村振兴‘新考卷’,学校决定实施‘乡村振兴荆楚行’。”

2020年7月,学校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乡村振兴荆楚行”,以“领导牵头、部门协调、学院对接、教师参与、学生响应”的科技服务工作新模式服务荆楚大地经济社会发展。

五年来,聚焦“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强省建设”主题,学校选派挂职干部、农业产业帮扶团队、“博士服务团”等专家教授到地方一线工作,全校超过5000人次师生深入产业一线为湖北农业强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持。在17个市州布局共建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助力6个学校示范点入选2023年度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名单,学校获评“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优秀单位。《“乡村振兴荆楚行”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与研究》入选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带队赴咸宁市崇阳县推进乡村振兴荆楚行工作( 记者 晏华华 摄)

在湖北省各县市中,建始县是学校倾注资源和情感最多的地方,当地人民群众视华农人为亲人。自2013年学校对口扶贫建始县以来,蔡礼鸿、张学振等一批批华农干部师生长年累月扎根建始,近五年来这种走动有增无减。伴随着学校的帮扶,建始如期脱贫摘帽。

高翅一行考察马坡十株茶产业(通讯员 吴秋叠 摄)

脱贫不脱钩,摘帽不摘责。学校严格按照“四个不摘”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定点帮扶建始工作。近年来,学校的定点帮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连续七年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中获评最高考核等次“好”,定点帮扶典型案例六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全校师生以真本领真感情,勠力同心,一齐创造“金建始”的美好未来。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乡村振兴荆楚行开展以来,华中农大与地方合作机制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深度持续加大、三农人才培养效果不断凸显,此举是华中农大主动担当、主动作为,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具体行动。

立足湖北,放眼全国。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与大北农、先正达集团中国、广西扬翔股份、湖北回盛生物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与中国农业企业100强单位中的三成企业建立了深厚合作基础。学校集合多学科力量,统筹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基础科学研究,前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端技术模式集成,后端适用技术推广,以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推动校企双方互利共赢、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校企在从“0到1”,“1到10”“10到100”各频段上全面开展协同创新,农科教产学研融通,提升学校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效能。

学校启动“海大活动周”活动(记者 蒋朝常 摄)

“华中农业大学-大北农研究院”揭牌(通讯员 张东 摄)

华中农大-扬翔股份全面战略合作15周年发展论坛(图片来自新闻中心图库)

不仅如此,学校聚焦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培训“一懂两爱”人才5.2万人,承担12省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育人数超过全国总量的10%,在农业农村部的综合评价考核中位列前茅。在农业强国、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等领域有13篇报告获得中央领导人批示,26篇理论文章在“三报一刊”刊发,不断强化服务党和政府决策咨询能力。

学校召开“头雁”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班(记者 蒋朝常 摄)

我校智库成果获CTTI(中国智库索引)优秀成果特等奖(图片来源于新闻中心图库)

“宏农学、扬国光,日新永无疆”。高翅在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农业强国是时代赋予学校的神圣职责,全校科研工作者要坚定志气、骨气、底气和豪气,有组织、有方向、有目标、有行动、有成果、有贡献,争做走在时代前列的拓荒者、先行者、奋进者和奉献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高地而团结奋斗。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晏华华 审核人 张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