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第十一次党代会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正文

【奋进五年】资源与环境学院:扎根沃土担使命,踔厉奋发谱新篇

编辑:蒋朝常 潘韶涵 发布日期:2024-11-12 浏览量: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资源与环境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践行“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院过程中,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学院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力推进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培根铸魂,厚植师生成长“红土壤”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强调,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新机遇、新要求和新挑战,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过去五年,学院党委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培根铸魂为主线,不断将立德树人融入师生成长发展全过程,厚植师生成长“红土壤”。

史志华教授是师生口中的“水保教授”,也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他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领团队建立集成地表径流调控、土壤肥力提升、植被可持续恢复和景观结构优化为一体的生态治理模式,成果在50多个流域推广,应用区域的水土流失减少72.8%,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和湖北省委教育工委先后发文公布了入选全国和湖北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名单,土壤与植物营养系教工第一党支部成功入选。支部书记戴珂副教授说,支部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支部党员的牵头和组织下,学院获批国家环境保护土壤健康诊断与绿色修复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华中耕地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农业科学咸宁实验站。近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发文,批复我校国家农业科学咸宁观测实验站等5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农业科学咸宁观测实验站获批建成后将开展长江中游低山丘陵区土壤质量、生态环境长期定位观测,揭示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助力阐明耕地质量演变规律。

全国农林高校资环类学院党建论坛

学生党员实践专项队伍赴湖北恩施红色支教社会实践

五年来,学院党委按照“五个到位”建设要求,扎实推进党支部建设,开展“对标争先”活动,不断提升师生思想政治水平,让党旗高高飘扬,为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学院举办全国农林高校资环类学院党建论坛,实施“党建质量提升源头工程”,组织12个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近百名党员教师担任“红色导师”,开展22期教授红心工作室、35期党员接待日等,推动党员教师领航育人,让“红土壤”愈发深厚,形成学院党支部建设的强大凝聚力。学院党委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次,涌现出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湖北省高校研究生党员标兵1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8人次等先进典型。

人才引育,形成学科建设“活水流”

今年6月,学院开展以“共享名师智慧,引领创新未来”为主题的教学名师座谈会,国家教学名师黄巧云教授与新进教师及青年教师进行现场交流,共话立德树人,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育教学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是学院师资队伍保持青春与活力的源头活水,也是五年来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水脉”。任教三十多年,黄巧云教授始终从事土壤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他经常用“纯粹的华农人,坚定的农资人”来形容自己。2021年,爱思唯尔(Elsevier)重磅发布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黄巧云教授名列其中。黄巧云教授2020年被评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主讲的土壤生物化学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领衔的土壤学教学团队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主编的《土壤学》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黄巧云教授认为,人生处处是课堂,人人皆可为吾师,师生共修,教学相长。

黄巧云教授与学生在一起

徐芳森教授被授予“华中农业大学第八届师德先进个人”称号,从教37年的他一直坚守教学一线。徐芳森教授认为教书育人就是要坚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带领的团队非常注重文化建设,在温馨和谐氛围中开展教学科研“传帮带”。其中,石磊、丁广大、汪社亮等团队老师都是收获颇丰的受益者。在徐芳森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先后荣获校级、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1门,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生态兴则文明兴,学院在发挥学科优势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今年10月,2024年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土壤健康与人类未来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由谭文峰、冯雄汉、熊娟、殷辉、王小明和汪明霞等教师共同完成的“土壤胶体界面过程、模型模拟与重金属形态调控”项目荣获第十九届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吴一超副教授荣获第九届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谭文峰表示,“要推动科技攻关模式由单兵作战向团队作战转变,建立‘大兵团作战’的科研组织形式,培育大成果、争取大项目、培育大人才”。

学院组织学生赴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参加“智慧农业与未来作物”全球暑期学校

强化全球视野,扩大合作交流,为学院的人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五年来,学院不断推进国际合作交流,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美国奥本大学等高校开展国际合作,推动获批建设华中农业大学林肯大学联合学院、土壤健康与绿色低碳农业创新引智基地,资助青年教师赴国外名校开展学术交流和短期学习60余人次。

谭文峰教授为湖北省三普工作人员培训

不断强大的人才队伍为学科建设注入源源活水,推进学科平台建设。五年来,学院获批建设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农业科学咸宁观测实验站、国家环境保护土壤健康诊断与绿色修复重点实验室,建成学校资源与环境分析检测中心,并认定为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标准化验室,获批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湖北省质量控制实验室”。

聚力集智,打造协同联动“生态圈”

学院坚持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协同共育,同时坚持多主体联动,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努力构建资源环境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生态圈”。

学院通过创新一流人才培育模式不断加强本科教育——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突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科学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含水土保持方向)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高水平科研促进高质量教学,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以一流课程支撑一流专业建设,学院构建“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五年来学院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土壤生物化学》获批国家级思政示范课程。同时,不断加强课程知识图谱,数智化课程、全英文课程、MOOC、SPOC课程建设,获批省部级“十四五”规划教材7本。

完善“课程实验、科研实训、综合实习”相衔接的泛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实验教学中心–仪器平台–科研实验室”三位一体”的科研实训平台。建成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专用于本科生自主设计实验、专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活动等。立项建设10项虚拟仿真项目,建成2间智慧实验室。教研共建、校企合作,近年学院建成3个校内、3个校外教研一体化基地。

学院围绕“大生态”“大环境”优化学科布局,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教“研”和教“育”相贯通。五年来,生态学学科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保持B+、生态学学科成功冲B;学院立项省级教改5项,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地质与地貌学》(南方本)获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

蔡崇法教授开展实践教学

在今年9月的新生入学教育中,蔡鹏教授与研究生新生共话科技前沿,畅谈科学梦想。他鼓励研究生要努力找寻科研兴趣,他说:“科研不仅要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深耕,也要适当跳出来,通过学科交叉提升研究质效。”五年来,学院举办教师交流与发展论坛、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高端论坛,先后邀请傅伯杰院士、朱永官院士、徐明岗院士、邵明安院士等来院交流,激发师生科研志趣,拓展交叉融合发展方向。同时推进产教融合,建成本科生教学实习基地7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8个,获批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1个,设立湖北沙洋油菜“科技小院”等3个科技小院。

五年来,新增国家级人才项目10人(次),实现倍增。

在科研方面,学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2项,联合基金3项,重点研发项目1项;获湖北省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项。项目的布局与成果的取得,既体现了学院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也彰显了学院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涵德育心,构筑思政浸润“大气层”

围绕“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师生融乐、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学院着力以学科文化为牵引,滋养师生价值追求,构筑思政浸润“大气层”。

健康的土壤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学院深耕学科特色,在科研实践中引领师生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021年10月,《中国土系志》丛书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其中湖北卷、江西卷由蔡崇法教授、王天巍教授等先后带领近20名研究生耗时14年完成。2022年8月,湖北省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蔡崇法教授、谭文峰教授等担任骨干技术专家,成为土壤普查的“智囊团”,他们带领学院教师奋战在祖国各地开展普查工作。“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张海涛副教授团队牵头组织《湖北省第三次土壤普查省级实施方案》编制,反复探讨最终成为全省普查工作开展最基本的依据。参与土壤普查工作的师生们克服困难,脚踏实地,努力把科技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校党委书记高翅、副校长郭刚奇与绿协的同学们交流

绿色发展青年在行动国际研讨会

在绿色协会成立20周年的座谈会上,校党委书记高翅寄语青年学子“圆绿色梦想,担时代使命”。以绿色协会为代表的志愿者们踊跃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连续16年举办“绿色长征营”,利用寒暑期组织志愿者前往全国各地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和实践体验活动。五年来,学院学生共参与社会实践项目数百个,涉及农村支教、环保宣传、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曾获全国学雷锋“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第五届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全国节水护水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湖北省“与绿同行”微公益环保创意大赛一等奖等,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不断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今年暑期,环境工程2201班韦馨茹等6名同学在王剑副教授带领下深入丹江口水库上游的五龙池流域开展水质监测、水样测定和水质保护科普宣传。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勉励他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学院师生倍感振奋、深受鼓舞。王砚副教授表示:“作为一名环境领域科研工作者和绿色协会指导教师要在绿色技术应用推广上下功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科生作品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

五年来,学院以“绿色发展 博识恰闻”为主线加强思政工作和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发展。建成绿博轩、绿博讲坛、绿博杯、绿色协会等四位一体的绿博文化平台,实施“华癸”计划,举办专业技能大赛等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涌现出以大学生标兵冯晨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典型,本科生男子足球队、男子篮球队、女子篮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等多项狮子山杯冠军,创新创业斩获全国第十八届“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二等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六十余项。

在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将“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师生融乐、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四个面向”要求落到科研服务工作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上强化使命担当,奋发作为,进一步夯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净土”,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乐土”。

(本文作者系资源与环境学院通讯员 汤春燕 熊海林 审核人 吕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