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时评
首页 / 狮山时评 / 正文
“世界读书日”随想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正式向全世界宣布至今已21个年头,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这个缘起于西班牙一个浪漫爱情传说的节日,其主旨宣言也很像西方婚礼誓词,“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其实,这段宣言核心意思就是“死也要读书”,真不如中国“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总结得坚决彻底干净。

然而,在迎接这爱情般美好的节日之际,伴随着莫名的兴奋,总有些许挥之不去的尴尬。兴奋的是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大中小学,因为这个节日又要掀起倡导阅读的新高潮;尴尬的是,身在大学校园,却时常感到阅读的热情能“淡得出鸟来”。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邢定钰向中央领导汇报该校“悦读经典计划”,谈到该项计划的实施改变了南京大学以前“文科学生缺少科学素养、理科学生缺少文化素养”的状况,受到媒体的热捧。说实话,要让人完全相信该计划实施几年就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很难,但倡导与实施“悦读经典计划”的正确性与必要性的确不容怀疑。理由很简单,对大学生来说,必要的阅读规划与指导,永远都不是多余的。

常闻“开卷有益”,意即只要是读书,总没有坏处,读书总比不读书好。这本没有错,但在今天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而阅读内容良莠不齐的背景下,如果不加选择,很可能开卷无“益”,甚至开卷有“害”。尤其对大学生而言,读书更不应漫无目的、随性而为,因为大学生读书必须考虑到一对现实的矛盾关系,即阅读时间的有限性与阅读选择的无限性。大学时光是特定阶段的青春岁月,有限而宝贵,除了学业和必要的大学活动所需的时间,可用于阅读的时间比较有限,倘若没有阅读规划、计划,没有阅读指导,想要有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科学与人文素养是很难想象的。同时,从大学生阅读选择的自由度看,又具有无限性。大学生群体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与便捷条件——拥有藏书丰富的大学图书馆。但是,当一名大学生走进图书馆,面对满目古今中外各类图书(包括电子图书),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如何使有限的读书时间发挥最大效益,无疑还需要帮助与指导,以寻找到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有效读书途径。

可即便找到了“途径”,仍然不够,还需要大学生唤醒自己内心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还需要大学校园崇尚阅读的浓郁氛围的涵养。这看起来好像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但审视今天的高校校园,分析诸多高校出炉的阅读报告,便可看出:即便是启动“内因”,唤醒内心的认知,也首先需要“外因”充分发挥作用。学校的重视,教师的引领,图书馆的指导,学院甚至班级社团等层面的规划、推动等,都显得不可或缺。但有理由相信,一旦大学生朋友体验到阅读的价值如邢定珏院士所言“能够弥补个人的科学素养与文化素养”,就一定还能体验到,阅读能从根本上让自己获得精神的成长,丰富人生的底色,让心灵获得安放之所。如此,“世界读书日”可能就不再那么让人兴奋和尴尬了。其实,读书是很个人的事儿,没有什么理由。一定非要找个理由,余秋雨说得就挺好:读书最大的理由是摆脱平庸。

(本文作者系南湖新闻网特约评论员石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