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为沈阳部队某部因公牺牲的英雄战士雷锋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此后每年的3月5日为学雷锋日,3月成为学雷锋月。54年来雷锋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近年来学雷锋活动也日渐形式化,雷锋精神遭到质疑。
3月以来,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雷锋活动,然而,3月已近尾声,如何让雷锋精神常驻校园,笔者认为应当首先明确三个观点。
学习雷锋精神不是 “仅行善”。“学雷锋做好事”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话语了,的确雷锋的一生做了无数的好事,但如果把学习雷锋精神仅仅当作学做好事无疑是肤浅的。常言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那么是什么样的“初心”支撑着雷锋始终如一的做好事呢?是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还是积德行善的传统美德?
了解雷锋的“初心”不妨读一读《雷锋日记》。《雷锋日记》是一本学习笔记,是他不断加强学习、武装思想、提升境界的心路历程。笔者认为日记强烈散发出的对党的绝对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奋不顾身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正是雷锋的“初心”。可以这样说,雷锋是一个因为 “红”所以 “专”的人。铁一般的理想信念正是他矢志不渝舍身奉献,坚持不懈助人行善的源头活水。
学习雷锋精神要学习其始终如一为人民服务的善行,更要学习其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的学风,否则就会画虎类犬。当前学校师生要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思想为人生奠基;要不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正确的价值为人生导向;要注重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浑厚的文化为人生助力。在不断的学思践悟中巩固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
践行雷锋精神不能 “为行善”。每逢三月敬老院、福利院、烈士陵园等地都会门庭若市,好心人、志愿者络绎不绝,甚至出现预约排队,轮番上阵的情形。三月一过随即恢复到门可罗雀的常态。这种形式主义的学雷锋早已为人诟病。试问为了行善而行善怎会不流于形式?雷锋做好事没有去敬老院、福利院,他帮助的多是身边的同志和群众,帮到难处,助到心田。
行善应常怀关爱之心。常怀关爱之心人人都是行善对象,鳏寡孤独固然更需体恤,富贵健者也会需要帮助;常怀关爱之心,事事都有行善必要,困难当前的要施以援手,能够克服的也需提供便利;常怀关爱之心,时时都是行善之机,大灾小难理应八方支援,居家旅行也有小病小灾。从关爱出发能雪中送炭,能锦上添花,就不会无事生非。
师生行善要以关爱之心从小事做起,换一枚硬币,贴一个暖瓶都是好事;从身边做起,帮老师擦一块黑板,帮同学解一道习题都是关爱。从校园做起,打扫一次绿道,守护一次桃园都是善行。要用微善行彰显大关爱,让善行持续,随我们一起成长,随我们一同迁徙。
弘扬雷锋精神不可 “独行善”。当前质疑雷锋精神,学雷锋流于形式的现象仍然存在。要改变这一现状,需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学习雷锋精神要从自己做起,但弘扬雷锋精神不能独善其身。弘扬雷锋精神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个本禹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本禹们”的接力是延续的。要善于发现华农好人,用一个华农好人带动一群华农好人,让雷锋精神的感召层层传导,不断覆盖;要发挥集体的作用,用一朵云覆盖一片天。
雷锋牺牲后他所在的班被命名为“雷锋班”,“雷锋班”成立至今已经历了24任班长,始终是一个人人称模范、年年当先进的光荣集体。在华农,本禹志愿服务队、张瑜服务队、红杜鹃爱心社等集体也始终在坚守传承。要在一个个班级、支部、社团中播撒雷锋精神的火种,燃起一个集体便可照亮一片天;要营造氛围,用一阵风摇动一片树。
当前志愿精神已经在校园内形成了浓郁的氛围。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具有内在统一性,志愿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但雷锋精神的内容体系更为宽广,志愿精神并不能取代雷锋精神。应在浓郁志愿氛围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雷锋精神,将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有机结合,一体推广,使学习雷锋精神与学习志愿精神并行不悖,让雷锋精神在校园里弥漫、氤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雷锋精神无疑是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绝佳食材,要形神兼备的学懂悟透雷锋精神,巩固师生理想信念;常怀关爱的积极践行雷锋精神,涵养师生品格;互促共进的弘扬雷锋精神,培育校园正气。让雷锋精神氤氲校园,润泽师生。
(本文作者系水产学院蔡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