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录取的学生进校时都处于各省市位置值的前8%,均值是很高的,毕业离开学校时,他们在社会中、行业中是不是继续处于前8%,有没有往前更进步一些?”在前不久我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启动会上,高翅同志提出这样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作为一所国家重点大学,我们培养的人在国际国内应该表现出怎样的一个整体水平?作为一所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目标的大学,我们如何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作为一所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核心精神的学校,我们如何避免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此,也借用均值、方差、变量这3个统计学名词谈谈一流人才培养。
提升均值,关注全体,培养“全人”。均值,是一所学校培养的所有毕业生的平均水平。从对象来看,均值无疑是所有毕业生的平均值,包括近期毕业生也包括早期毕业生;从内容看,应指毕业生在个人发展、对社会贡献等综合方面的情况,其反映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整体体现。既如此,我们的人才培养无疑须关注全体学生,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面向所有学生,我们的优质资源要向所有学生开放,我们的教学改革要惠及每一名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为所有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成长体验和发展环境,我们的教育应致力于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卓越的发展。既如此,我们就应树立“全人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只关注一个课程分数,而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知识广博、实践创新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全球胜任力足的毕业生。总的来说,就是要关注全体学生以提升毕业生的均值,要培养“全人”以提升每个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均值。
育“人”控方差,育“才”增方差。方差,是衡量偏离平均数的总体程度。方差小,说明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很平均,具有同质性。对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来说,方差问题当一分为二来看,育“人”需要控制方差,育“才”需要增大方差。育“人”,首在立德,应致力于让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对所有学生来说,这是普遍要求,不允许偏离,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是减少培养文明时代“野蛮人”的需要,是提升我们学校育人品性、文化品位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而另一方面,从育“才”角度看,培养出的毕业生如果方差很小,都在平均值附近,才华都差不多,这显然也与一流大学不相匹配。要育“出类拔萃,卓尔不群”之才,要求我们适当放方差、增方差,要创造条件让一些人冒出来,要为怪才、奇才、优才提供环境、留空间,允许一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出一批顶尖科学家、行业领袖、产业精英。
让变量保持变数,让学生发展多样化。新生来自五湖四海,起初就是一个个随机的变量,充满了不确定性。大学培养几年后,应该有何变化?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看,应增加一些确定性。如通过老师“解惑”,确定自己发展方向和目标,不再迷惑;通过老师“传道、授业”,逐渐找到个人志趣。但同时应让自己增加发展的多样性,也就是要让原来的变量有更多的“变数”。毕竟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社会、行业设置、职业要求都在变化,我们的毕业生也必须是个变数,有“变”的能力,这种“变”的能力就是探索未知的能力、思考未来的能力、改造世界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创新力。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从过于注重专门人才的教育转向面向未来的“全人教育”,从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转变,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通专融合、本研贯通、学科交叉培养,创设更多的选专业、主辅修、选课程、选老师等机会,支持学生多元化发展,培养出更多可塑的、创新性人才。
邓小平同志1983年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正由大变强。已吹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我们,如何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培养一流人才?如何培养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何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两邓一张”?面对这些问题,要求我们一要关注全体、培养“全人”、提升均值;二要育人育才,育“人”控方差,育“才”增方差;三要推进个性化培养、多样化发展,让学生有发展的变数、更多的选择。
(本文作者系南湖新闻网评论员 成协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