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月下旬开始,我校不同专业的同学可以在多数院系间转专业。记者了解到,在面对这个牵扯个人未来发展的问题上,许多同学还是会感到一些草率和盲目。究竟在什么情况下转专业?怎样选定新专业才不会一味盲从?记者带着这样的一些来自转专业同学的困惑,找到了学籍科的朱老师进行了详细咨询。
记者:有同学希望在一个学期上完之后就能转专业,担心一学年之后再转会耽误课程学习,与其他同学产生较大的差距。在大一下学期开始转专业,请问这究竟是否对转专业的学生有影响?
朱老师:除了工程院的专业大一就接触了一定的基础课,要求学生留级以外,一年级各院系各专业的课程都差不多,有许多是通识课,落下的课程用之后三年的时间是完全可以补过来的。
记者:许多同学有转专业的意愿,但最终可以接纳的名额是很少的。为什么我校转专业工作在人数方面控制得比较紧?
朱老师:我校需要做实验的理工类专业比较多,人文科学的专业不是太多,而我们的实验场地是有限的,一个实验室每次能容纳的最大人数是34人,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我们也无法接收过多的人数。比如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报名转入的有51人,可以接纳的只有5人,这已经是在最大限度地使用实验室的情况下可接受的人数了。各院系报上来可转入的人数合计是63人,有的专业没有学生要求转出,只有转入。而个别有接受学生转入空间的院系又并没有学生要求转入。
记者:从去年开始转专业就加入了一个面试的环节,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朱老师:这也是出于各院系的要求。笔试成绩占60%,面试占40%。也是想见一见学生,大体了解大家为什么要转。是比较盲目还是有明确的目标,是否有兴趣、特长,再综合笔试成绩慎重考虑。因为可以转入的学生比较少,老师们还是希望收的学生是更适合学习这个专业的。
记者: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有些学生是比较盲目的?
朱老师:最初各个院通过的学生有170多个,却有30多个同学没有过来交表报名,有的是家长不同意。也有来报名的学生看到名单上的人数感觉没希望,就放弃了。报食工的人数最多,有7名同学放弃。记得在去年有一个学生,笔试面试都通过了,最后又不想转了。当时转专业的工作已经都结束了,也补不上来其他的学生,浪费了一个名额。所以说学生有一定的盲目性,有一些同学随大众,大一结束时不论是对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还是想要转入的专业都不是特别了解,也没有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清楚,做的工作不够,做决定时没有达到我们想像中的应有的慎重。
相比于老师眼中的转专业热,同学们又有怎样的看法呢?由05级社会学转学园林的俞双凤同学对此就有自己的见解。
记者:当时是出于怎样的想法转专业呢?
俞双凤:填志愿时对自己选择的专业不够了解,大一学着学着发现不感兴趣,有些“空”,毕竟每个专业都有它自己的教学方式,也会适合不同的学生,渐渐地自己目标越来越明确,希望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会有更好的发展。
记者:转专业后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俞双凤:跨院系转专业可能要补修较多的课程,很多知识人家学过你没学,老师按自己的教学进度安排,不可能停下来等谁,所以在之后的学习中一定要主动,多问问老师问问同学。而且和低年级一起补大一落下的一些课程,可能与现在的课有一些冲突,还需要和老师协商。其实大部分专业课大一只开了一点点,影响不会太大。只要你能转过去,就算会有一些困难,但不会是克服不了的。
记者:现在有同学觉得一学年后才能转专业可能有点晚,你怎么看?
俞双凤:学校这样安排肯定有理由。大多数人的志愿都是自己选的,只有少部分是调剂的。如果转得太早,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其他专业都不了解,可能会很盲目,一学年后再考虑,目标会更明确。
和俞同学不同,07级的甘同学还是选择文科方向的会计学。
记者:为什么想转专业?
甘露:读会计是我的初衷,刚开始被调剂也不是很愿意接受。自己不够热爱可能对前程有所影响,虽然竞争很大,但毕竟是一次机会,有可能改变你的命运。
记者;如果没有转成功,你会怎样?
甘露:如果要坚持自己最初的方向,也有很多的途径,可以自学、考研、修双学位,但我还是会先培养自己所在专业的兴趣吧,因为学校提供了你学广告的条件,而学会计还要自己创造各种条件。希望能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相信自己在每个领域都能找到闪光点。
记者后记:要想真正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就必须有深入的了解,希望同学们在面对换专业的问题上更慎重更理智些,把握好机会,选定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