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刘若冰 游惠婉)11月10日晚,第四十五期狮子山艺术讲堂在我校学生综合服务楼501报告厅举行。国家一级演员张蓓与师生漫谈古老的秦腔表演艺术。
秦腔作为“梆子腔”的始祖,“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张蓓从秦腔的发源讲起,把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史娓娓道来。谈到一方水土养一方戏时,她说,秦腔刻画在西北地区人民的基因里——爱憎分明、豪放率真,外表坚毅倔强,内心炽热如火,一如秦腔具有生命的活性与率性。“没有哪门艺术,能如此酣畅淋漓地表达一个人对生命的渴望,如此热血沸腾地呼喊一个人的生命激情,如此深入腠理地宣泄一个人的生命辉煌”,的话铿锵有力,谈到这里,现场掌声雷动。
随后,张蓓谈到了戏曲的传承。谈及自己的老师孙毓敏,她讲述了一名艺术家在生命最后的时间传承戏曲艺术的故事。“八十多岁的她依然坚持传授,老一辈对于戏曲艺术的使命感深深打动了我”。结合自身经历,张蓓总结出了“埋头苦学、抬头巧学、带着思考学习”三个学习和传承的阶段。她以秦腔经典剧目《霸王别姬》《马前泼水》为例,强调了创新在戏曲艺术传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张蓓看来,传统不是源头,而是涌动的河流,我们要把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继承好的同时,还要注入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审美和价值观,让未来的人因我们曾经的存在心感敬意。
“守护”秦腔,是一种保护,更是一种守望。关于传统秦腔的边缘化,张蓓有些感慨:“为了吸引眼球,迎合时尚,我们拿自己开刀,给自己‘整容’,却整成了面目全非”。她提出,目前传统戏曲已经出现了“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现象。戏曲艺术的抢救与保护不能以牺牲个性为代价,保持戏曲的独特性与人情味才是我们传承秦腔、传承戏曲的出发点。谈到这里,张蓓老师回忆起了曾经与老先生谈话时引发的经济与艺术的困扰,她掷地一问:“何时才能让憔悴的心得以安顿?”后来,张蓓解开了疑惑,秦腔是乡音、乡愁,是父老乡亲、兄弟姐妹。秦腔让干枯的心灵得到滋润,使受伤的情感得到慰藉,而对秦腔的守望则是每一个戏曲艺术爱好者最深情的坚守。
在讲座最后,张蓓带领师生欣赏经典的秦腔曲目。短促有力的背景音乐、激昂高亢的主角嘶吼,台下的观众深深融入曲目欣赏之中,听得屏息凝神、眉目紧皱,为女主人公的爱情失意而惋惜叹气。此时此刻,张蓓现场穿上水袖,配合着秦腔乐曲,为师生们亲自展示了秦腔一些基本动作,以开门、上船、女子的出门打扮以及伴侣间的私语等细节场景,具体而生动地诠释了“戏曲来源于生活”的秦腔艺术本质。本次艺术讲堂在悠扬的秦腔艺术表演中落下帷幕
审核人:沈希飞
【嘉宾简介】
张蓓,国家一级演员,秦腔表演艺术家,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现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艺术指导。主攻花旦、刀马旦。2015年拜京剧荀派大师孙毓敏为师。她扮相靓丽,嗓音甜美,身段洒脱,表演清新雅致、准确细腻,深受观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