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矮的土房子教室,志愿者忙碌时的笑脸,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写满纯真和渴望的双眼……一段视频将同学们带回了乡村支教生活的现场。
4月12日晚7点半,“听,杜鹃花开——乡村教师访谈”活动在我校大活报告厅举行。访谈由鞠彬彬主持,到场嘉宾有第六届乡村教师来汉交流团成员王培中和丁焱青老师以及我校2011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赵峰学长。
城市与乡村教育差距
“我们学校与水果湖二小的差距太大了,这里气氛很活跃!”在谈到对武汉的学校的感受时,丁焱青老师如是说。作为黄冈红安县基伟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在亲身参与了城市小学的教学后,他深切感受到了乡村小学课堂与城市小学课堂的差异。
来自贵州普底乡龙竹小学的王培中老师则热切盼望有更多大学生能参与到支教的活动中来。
丁老师的两次选择
丁老师的第一次选择是在16时,成长于文革时期的他因为政治及学习表现良好被推荐上高中,而痛心于家乡教育水平太差的他却选择留下来当一名小学老师。
第二次选择是在1994年,丁老师的两个孩子都在读初中,但孩子们的学费早已不是一个乡村小学老师所能负担的,因此他选择了去北京打工。一年期满后,老板希望丁老师能留下,并许以丰厚的薪水。在财富的诱惑下,丁老师却毅然选择了回乡教书。“毕竟是16岁就开始教书,没有我那些孩子怎么办?”
“愿意一错再错”的支教选择
“如果选择支教是错误的话,我愿意一错再错。”这是赵峰的支教信念。赵峰是我校06级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于去年8月份前往贵州大石小学支教。赵峰表示,在不到一年的支教时间里,收获了许多另类感动,“支教需要爱心和责任心,要把支教当成一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