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
首页 / 青春校园 / 正文
【耕读路上】资环院研究生赴黑龙江开展社会实践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谭晨冉 胡志宏)7月28日至31日,资源与环境学院“再寻垦荒精神,续写青春华章”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远赴黑龙江省共青农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纪念馆实践研学,了解垦荒历史

7月29日,实践团成员在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建馆负责人、共青农场原副场长石俊林的带领下前往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实践研学,了解垦荒历史。

纪念馆内,讲解员张东升带领大家回顾历史脉络,石俊林则介绍展品背后的生动故事。随后,实践团成员又前往北大荒垦荒机械记忆馆、北大荒博物馆等地实践研学,从不同角度全面学习了解垦荒历史。“走进北大荒博物馆,迎面而来的铜墙上镌刻着12429个北大荒开发建设者的名字,这一幕让我深深震撼,也让我更加理解了‘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深刻含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青春的律动、都是鲜活的生命,他们无私奉献、勇于开拓,为的是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团队成员张婷婷感叹道。

走进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通讯员 林诗琦 摄)

拜访老垦荒聆听故事,感悟垦荒精神

7月30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来到天津志愿垦荒队发起人杜俊起老人家中,聆听垦荒故事,感悟垦荒精神。

“什么都没有,空旷的原野,见不到人影,处处沼泽地,野兽乱窜。”回忆起来到垦荒地的第一印象,杜老沉重的说:“夏天蚊虫成群,晚上蚂蚁和蛇会爬到被窝里,冬天风雪极大,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3℃。”问及杜老如何克服困难时,他告诉大家:“蚊子多,我们就想办法把脸护住,晚上蚊子多就出去点火熏蚊子,要么就蹦蹦跳跳表演节目,也是一种革命乐观主义。冬天温度低,就把棉衣、棉袄、棉裤、狗皮帽子穿在身上睡觉,第二天哈气都结上了冰。”

如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祖国粮仓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曾经一片片的荒凉,也变成了一幅幅画卷,这些变化离不开一代代垦荒人的努力,而经过多次手术且已90岁高龄的第一代垦荒人杜俊起老人,今天仍然在热情的向大家分享垦荒精神。问及原因,杜老说:“因为有精神支柱。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最大的精神支柱,就是听从党的召唤。我想,讲讲垦荒历史,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教育。”

谈及对当代青年的期待,杜俊起老人认真地说:“关键是有要坚定的信念,坚定地跟党走,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给老百姓办好事。”同时他又叮嘱道:“一定要注意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好才给做更多的贡献。”

拜访杜俊起老人,聆听垦荒故事(通讯员 林诗琦 摄)

重走垦荒路体悟初心,汲取奋进力量

7月30日下午,实践团成员重走垦荒路体悟初心。面对团队成员对于垦荒路位于山上的疑惑,讲解员张东升说道:“山下丛林非常浓密,且有很多沼泽,对比之下山上更容易行动和开垦。”当年这里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实践团成员一路走,讲解员一路讲,带领大家参观垦荒队员伐木运输、开垦荒地、建防空洞、恢复植被等遗迹。

回望走过的这段垦荒路,团队成员林诗琦感触颇深:“短短几十分钟的路程已经令我汗流浃背,先辈们努力铺平的道路在我脚下却依然艰难。面对一些青年在先辈们的福泽中逐渐‘躺平’,我想重拾垦荒精神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为了激励当代青年人奋勇拼搏、懂得珍惜!”

重走垦荒路(通讯员 胡志宏 摄)

审核人:熊海林